再見了,臺灣詩壇的南極仙翁(我在大陸看臺灣)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2月15日 08:48:00A

<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embed width="200" height="50" src="./W020171215351551013640.mp3" type="" mediatype="audio" autostart="1" loop="0" menu="1" oldsrc="W020171215351551013640.mp3"></embed></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 face="楷體,楷體_GB2312"><strong>臺</strong></font><font color="#ff0000" face="楷體,楷體_GB2312"><strong>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strong></font>&nbsp;</p>
<p align="justify">  最近臺灣詩壇的老前輩,余光中先生過世了。他的詩作很多,但《鄉愁》相信很多人都朗朗上口。這首詩也收入在我的中學課本中。説實話,那個時候的我對於這首詩,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只能感覺到這首詩非常有意境,很有感情。但是並不能從中感覺到鄉愁。不過,老師或長輩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們挺動容的。</p>
<p align="justify">  余老師還有一首《鄉愁四韻》是1972年寫的,後來還被羅大佑譜成歌,放進專輯《之乎者也》中,很好聽。</p>
<p align="justify">  1975年,臺灣的民歌手楊弦又把余老師的《江湖上》、《民歌手》等詩譜成歌,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中發表,余光中也登臺朗誦詩作。對余光中來説,是現代詩突破局限的新方法;在楊弦看來,則是中國傳統民謠另一條出路。兩個不同的領域結合起來,開啟自1975年後,蔚為風潮的民歌運動。</p>
<p align="justify">  我一直到長大後,來了大陸,發現我還挺懷念臺灣的,這時再讀這首詩就會感觸良多。那一道淺淺的海峽真的成為我的鄉愁。所幸,有鄉愁時就回臺灣吧,倒也十分方便。</p>
<p align="justify">  其實以前曾經有幸在臺灣見過余光中先生。是在一個詩壇前輩的聚會上,余老師朗讀他的詩,現在我也忘記他讀的是哪一首了。那時他大約七十歲上下,真的很像一個南極仙翁:滿頭白髮,中間額頭很高,甚至有點禿,又瘦又矮。我聽很多旁邊的詩人前輩也戲稱他南極仙翁。可惜的是,那次我沒有跟他講到話,因為他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高冷的。</p>
<p align="justify">  我大學的時候也喜歡寫詩,也創辦過詩社,也讀了很多餘光中的詩。臺灣的詩人很多,但最有名的,當屬余光中。後來我到了大陸,發現了很多朋友,其實對余光中都很熟悉。基本上,他們都不太知道臺灣的其他詩人,只知道余老師。余光中在大陸的知名度之高,甚至有一些朋友,可以把他的《鄉愁》背出來,我除了驕傲,還有一絲感動。</p>
<p align="justify">  前陣子臺灣名作家李敖也生了病,現在又換這個前輩詩人過世。説真的,臺灣現在真正有才的作家越來越少了。而新的作家卻沒有續上,挺可惜的。</p>
<p align="justify">  更重要的是。現在臺灣的新作家,都沒有人在説海峽的鄉愁了。而我自己,也不寫詩好久好久了。</p>
<p align="justify">  最後再説一個事,余光中曾經大力批判臺灣的鄉土文學,導致很多“臺獨”人士對他懷恨在心。他過世不久,臺灣的社會運動人士就在臉譜網貼文指出,“有人建議我不要直接講余光中死得好,我想直接明白的説,我對他一點敬意也沒有……但對於白色恐怖時代,他就是一個幫兇,今天他去世了,我認為有些人等不及‘轉型正義’就走了。”</p>
<p align="justify">  這樣的臺灣,真的令人覺得挺可悲的,不是嗎?</p>
<p align="justify"><font face="黑体">【作者簡介】</font>&nbsp;</p>
<p align="justify"> <font face="楷體,楷體_GB2312">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font>&nbsp;</p></div>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