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你知道臺灣人在高檔書店裏賣大米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30日 14:39:00A

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之前和大家介紹過,臺灣人喜歡慢活。這也表現在“吃”上,享受食材原來的味道。另外,臺灣人也很喜歡文藝范,所以這兩樣加起來,連農産品都非常的有文化了。也就是,變成了文創産品。

  例如臺灣有一個賣米的品牌,叫“掌生谷粒”,竟然連續兩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與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Design for Asia Award)等國際重量級設計獎項。他們不只是設計感很強(因為這個品牌的創始人本來就是臺灣的資深廣告人),産品本身也很強。

  這是來自臺灣東部花蓮的米,但他們和別的米農不一樣的地方是,別的米農都是大量碾米,這樣才能壓低成本,但他們是等消費者下單之後,才開始碾米出貨,這樣才能確保米最新鮮的狀態。

  他們也不會壓榨米農,他們請農家自行開出合理的米價,從不還價,讓農家優先獲利。也就是説,他們想把“把辛苦耕作的榮耀回歸農戶”,讓那些擁有專業技術的農民,對工作自尊自重、充滿驕傲。把每一份的收成變成一份謝天謝地的禮物,這還真是充滿了人文關懷。

  他們把農産品當作是農民的“作品”,就像是出書,封面上一定有作者名字。他們的農産品上也有農民的名字,甚至還有每一個農戶家裏的故事。當你在消費時,其實就是在感受農民有溫度的故事。

  還有一家賣米的品牌,叫飯先生。他堅持“只做85分的米”的特殊堅持,因為他認為每種米都像是人一樣,各有特色,沒有100分完美的人,那也沒有完美的米。結果客戶反而覺得這樣更真實,於是賣得很好。

  例如臺梗9號,剛采收時香氣撲鼻,但不耐久放;高雄139號好吃又能久放,卻賣相不佳……“飯先生”認為,應該要接受每種稻米的獨特性,依照比例、時節,調配出優缺點可以互補的産品,才會是最美味的狀態。

  連賣個米都這麼講究。也真是服了臺灣人了。如此深化品牌內涵,獨特的行銷手法,讓掌生谷粒引起愈來愈多同業矚目。在掌生谷粒的帶動下,臺灣市面上的類似包裝,以及主打感情訴求的産品正在不斷增加。

  在包裝上也非常精美,古樸的牛皮紙包裝,揉制而成的紙藤圈,外貼棉紙外衣,書法體手寫的産地、産品與生産者之間故事……感覺米都可以放在客廳展覽了。

  那麼,貴嗎?由於全程手工,再加上與有機小農收購的成本較高,掌生谷粒産品單價並不便宜。一包1.5公斤的米最便宜300元新台幣(63元人民幣),大約是臺灣市面上白米的4倍以上價格。

賣得好嗎?好,因為他們的客群非常清楚:都會型、知識分子、白領、充滿主見的一群人,這些的消費力很強。

  例如2008金融海嘯那年,整個臺灣經濟都很差。為激勵同仁士氣,掌生谷粒為一個企業準備了一份特別的年終禮物:4包一組,每包各1.5公斤的白米,上面分別寫著掌、生、谷、粒的毛筆字。

  禮組還附有一張小卡,寫著:“今年辛苦了!禮物多沉重,就代表著公司對大家的感謝有多重!”短短幾行字,就為白米添加了深厚的人情味,同仁都非常喜歡,也感受到公司的用心。

  如果是你,想買嗎?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