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你知道臺灣版的“汶川地震”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來源:台灣網

2017年08月28日 20:50:00A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最近四川又地震,我們在大陸的臺灣人都會聯想到當年臺灣的“921大地震”。

  它又叫做“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淩晨發生的,震央就是臺灣中部山區的“集集”,全島都為之震動102秒,是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921大地震的死傷程度有記錄以來僅次於1935年的新竹臺中大地震(關刀山地震)。估計全臺灣經濟損失達新台幣3647億元,芮氏震度規模達7.3,在地表造成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

  此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不但人員傷亡慘重,也震毀許多道路與橋梁等交通設施、堰壩及堤防等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維生管線、工業設施、醫院設施、學校等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臺灣中部受災最為嚴重,鐵路西部幹線一度全面停駛。

  為了悼念遇難者,以及警惕自然災害,臺灣當局還定921這天是“防災日”。

  臺灣地震多大家都知道,但到底怎麼樣多呢?其實每天都有,只是有的震度太低,你感受不到。為什麼臺灣地震多呢?因為它位於兩大“大陸板塊”的交界,兩個板塊一直在摩擦,每年有8.2公分的移動速度。所以導致這個寶島永遠都在地震的危險當中。你以為921的震度7.3很可怕了嗎?不,在1910和1920年,臺灣都有震度達8.3的地震。

  歷史上,臺灣有地震活動由來已久,目前最早能追溯至荷據時代西元1644年(明祟禎17年)7月30日之“臺南激震”。1644年至1896年(清光緒22年)的252年間,這階段之地震情形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其內容記載都非常簡單,且于地震強弱之敘述僅憑人身之感覺及個人觀察所得,都不太科學。到了1896年,日據時代第二年,全臺各大城市於此後陸續設立測候所,並啟用地震儀,臺灣才踏入科學觀測地震的新紀元。

  1644年至1896年間,臺灣共發生大地震49次,平均每隔約5年發生一次。依據統計,大部分地震幾乎全發生在中部或中部偏南等區域,僅有3次發生在臺北。所以,如果你去臺灣,最好待在臺北,風險會比較小一點。

  回到説921吧,那次大地震之後,人心惶惶,網上經常有各種傳言,什麼時候又有更大的地震啦,看到有昆蟲“異常的活動”就非常擔心……後來臺灣地震中心還出來辟謠説這些都沒有根據。

  也因此,臺灣的房子很多會強調“避震功能”,説是有“鋼骨結構”。最好的例子是臺北101,它雖然目前已經變成世界第十高樓,不過它仍然是“環地震帶”上的最高建築物。另外,它擁有目前全球第二大的阻尼器(僅次於上海中心大廈)、全球唯二開放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另一為上海中心),這個阻尼器不只能防風,更能防震。如果你去臺北101玩,就知道那個巨型球狀物是什麼了,而且有了它你也不用擔心那麼高的樓會容易被震倒了。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責任編輯:于斯文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