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民進黨強過勞動新規惹民憤 遇最強“政治危機”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1月12日 11:17:00A

 

點擊收聽《臺灣一週侃》→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週侃》,我是小小。

  民進黨執政當局近期欲強行通過島內勞動新規修正案,引發勞工階層拼死反抗。怎料民進黨當局竟然將沸騰的民怨視若無睹,10日上午9時左右,在民進黨團主導下,勞動新規修正案通過三讀,關乎全臺數百萬勞工權益的勞動新規最終闖關。

  當天在民意機構外擠滿了抗爭的勞團,遊行沿途不斷撒冥紙、擊鼓表達不滿,繞行至民意機構大門時,更有部分抗議民眾拋出煙霧彈高喊“讓民進黨付出代價!”發起此波抗爭活動的“五一行動聯盟”指出,此次抗爭看不到民進黨一絲一毫的羞恥心,勞動新規已死,歷史將會記住此次修訂,未來要用選票唾棄他們,讓民進黨自食惡果、付出代價。

  這也是臺灣勞團夜宿民意機構進行抗爭活動的第3天。在此之前,因民進黨強修勞動新規,勞團已經發動多起抗爭,甚至不惜臥軌以命相搏。8日晚上6點30分,桃園市産業總工會近百名成員突襲臺鐵第三南下月臺,10多人跳下月臺,透過臥軌表達絕命抗議。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這是臺灣勞工史上第4次臥軌抗議事件,也是民進黨執政期間首度面對的臥軌抗爭。

  而在綠營內部,不僅“時代力量”與民進黨公然反目,更有民進黨員怒剪民進黨黨證!昔日“學運”頭目林飛帆在給蔡英文的信中稱,這次勞動新規惡修,已成為民進黨執政一年多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他稱,此刻青年世代對民進黨的憤怒,已逐漸超越勞動新規爭議本身,儼然形成與“318太陽花學運”爆發前青年對國民黨的全面失望、絕望、揚棄、憤怒相近的氛圍,並醞釀出不計代價、要與民進黨對抗的心情。

  據《中時電子報》報道,不滿勞動新規修訂草案的30多位學者日前共同發起聯署,希望蔡當局停止修訂。參與聯署的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黃涵榆7日在臉譜網(Facebook)曬出剪壞的民進黨黨證,表示他選擇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全面背棄人民的時刻退出民進黨。他稱,他不屑再和這個黨為伍,連交300元新台幣黨費都不願意,“從此我們不是同志,而是拒馬對立的兩邊!”

  勞動新規修訂為何引發如此大民憤?據臺灣《中國時報》此前報道,此次修訂,除特休假遞延、休息日出勤工資工時採核實計算外,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可放寬7休1限制,並增加加班工時從46小時到54小時,輪班休息間隔時間也可從11小時縮短至8小時。一但通過此版本,未來勞工連續12天上班12小時,甚至是30天內上班300個小時都可能合法,此番修訂被稱為“史上最惡修訂”。

  島內網友對此表示,“講句不客氣的形容詞,修訂就是把勞工丟給資方當作全天候無情的生産工具而已。”“過勞僵屍的封印如果被資進黨黑心蔡頭打開,大家就要小心了。首當其衝的是街上在跑、高速公路上在跑的大貨車、大客車、拖板車、聯結車、公司行號的車子,如果他們在你前面、如果他們睡眠不足,你就要很小心了。”

  面對修改勞動新規帶來的社會動蕩,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首度向社會公開道歉,但民眾毫不領情,紛紛斥其為“幹話黨主席”(幹話:島內流行語,假話、廢話之意)。據臺灣“東森新聞雲”等媒體報道,針對勞動新規的“三讀”通過,10日下午舉行的民進黨中執會上,蔡英文向綠營民意機構黨團、總召柯建銘及行政團隊的“努力”表示感謝,也稱要向警察同仁表達謝意。對於執政當局一年二修勞動新規造成社會不安,蔡英文首度道歉表示,身為執政團隊的領導者,她要向民眾、同胞,表達“誠摯的歉意”。但她同時強調,將責成行政部門嚴格落實把關,修訂通過後,不應再有“有法不執行”的情況。

  不過,對於蔡英文口中“誠摯的歉意”,島內知名論壇PTT上不少網友炮轟這番道歉根本是“幹話”,更封蔡英文為“幹話黨主席”。民眾紛紛諷刺:“打你一拳再説對不起,這樣有比較牛嗎?”、“硬幹就硬幹,事後裝什高尚啊”、“拿人民的小豬來照顧老闆”、“對老闆愈來愈好,連我都想去當老闆了”、“我們是你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更諷刺的是,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此次三讀通過的條文,其實早在2015年底就該修訂解決。當時民進黨在2016選前為討好選民不願碰觸,選後也不把疏漏當回事,終釀星火燎原,讓“一例一休”淪為“一年兩修”,重傷威信與勞資信賴,更讓臺灣經濟因不確定的條例,平白折騰2年多。

  臺灣學者施正鋒將此次荒誕至極的修訂形容為“海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他表示,如今執政的蔡當局將競選時的政見拋諸腦後,長期與民進黨站在一起的勞工、社會運動團體將會很失望。

  民進黨當局口口聲聲説與勞工站在一起,卻一刀接一刀砍向勞工的心坎,高聳冰冷的拒馬雖然能阻擋憤怒的抗議民眾,惡修的勞動新規雖然能強硬過關,但在此議案後等著的,恐怕是下一次選舉中島內寒心民眾的背離。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週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頻及文章係台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吳曉寒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