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致敬】是什麼讓這些“文弱書生”迎向3層樓高的滔天巨浪?

來源:上觀新聞

2018年09月15日 13:31:00A

  8月20日,強颱風“溫比亞”肆虐,大連市遭遇罕見狂風暴雨。颱風風力持續加大,狂風巨浪襲向碼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六○研究所一重點試驗平臺部分纜樁因受力過大嚴重變形至斷裂,纜繩脫落,安全受到威脅。現場危急!如不採取措施,試驗平臺將失控、毀損、傾覆、沉沒,更會危及4名保障人員生命安全。為了國家重要裝備和同事生命,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等12名同志毫不猶豫地衝向碼頭,加固試驗平臺纜繩。抗災搶險過程中,黃群等7人被層層湧來的巨浪捲入海中。經全力施救,7名落水人員中有4人獲救,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等3名同志壯烈犧牲,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産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近50米高的滔天巨浪,從3層樓高的值班室咆哮而過,7.5噸重的鏟車被巨浪拍打後,橫向移動兩米多,金屬舷梯也被揉搓變形,大樹連根拔起……此時,一群熱血男兒為保護國家重點試驗平臺,義無反顧地衝向風暴中心,倒下、站起來,倒下、再站起來, 300米長的碼頭,從起點走到盡頭,只需5分鐘,那一天,他們卻用了20多分鐘。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他們秉承為了祖國的強大而上下求索的信念和軍工人履職盡責的忠誠,在排山倒海的風浪中堅定逆行。

  以身許國的科學家黃群

  2017年4月19日,黃群選擇離開家鄉和已經工作了28年的單位——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來到位於大連的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擔任黨委委員、副所長。在大連的480多天裏,黃群使用了5個筆電,3本大的快記滿了,在一篇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體會中,黃群在標題上寫道:“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為七六○所高品質發展提供保障。”8月15日,黃群在“三會一課”記錄本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完整的入黨誓詞。“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6天后,他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壯烈的詮釋。

  在黃群的筆電裏,粘著一頁A4列印紙,單位裏的每個年輕人的情況,從年齡到畢業學校,再到所學專業,他都記得工工整整,還親自給每個人制訂成長計劃。第七六○所原來僅有的一位品質管理體系國家註冊審核員退休了,在黃群的幫助下,所裏有3位同志通過了品質管理體系國家註冊審核員考試。品質安全處的李蘋蘋説:“有黃所長的指導,我們想不進步都挺難。”

  “黃所長加班是家常便飯,經常幫我們修改東西到很晚。”品質安全處處長助理李婷説,“他給我發的最後一封郵件是在8月18日,星期六,21時16分。當時我打開郵件的時候還説,這麼晚了黃所長還在工作。”記者看到,在給李婷的郵件裏,黃群將修改的地方都用紅色細緻地標注出來。

  黃群在原單位就是有口皆碑的“老品質”,七一九所品質體系的建立、運轉、升級、改進、完善,都主要由他來牽頭負責。正因為如此,中船重工集團把他交流到七六○所,而他也不負眾望。

  在職工眼裏,黃群沒有一點兒架子。科研二部的高清澤和黃群第二次見面時,黃群就叫出了他的名字。高清澤説:“跟黃所長交流溝通,沒有壓力。”職工有困難,黃群都想辦法解決,而自己從來不給別人添麻煩。

  黃群最後的人生時刻依然繁忙:8月16日,在辦公室通宵值班,巡查碼頭;8月19日,在辦公室通宵值班,實時掌握試驗平臺動態;8月20日早晨,黃群趕到碼頭檢查,要求保障人員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哪等得到半小時,每隔5分鐘,他就主動詢問一次。

  “黃群副所長不大會游泳,怎麼能冒著那麼大的風浪去碼頭搶險?”黃群犧牲的消息傳來,親人、同學和同事萬般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但並不感到意外。以他們對黃群的了解,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參與救險的七六○所規劃處副處長孫遜説:“如果還有這種情況,他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拼命實幹的“老船長”宋月才

  在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大家把同志們用生命去保護的國家重點試驗平臺親切地稱為“小黑”,還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叫作“小黑之家”。宋月才就是這個家的“大家長”。作為試驗平臺的負責人,從2011年年底“小黑”出生到現在,宋月才陪伴它快7年了,群裏其他人幾乎都是他這些年一個一個招進來的。

  翻開“小黑之家”的聊天記錄,宋月才幾乎每天都在部署工作,從開會集合,到叮囑大家注意安全,事無巨細。

  在同事眼中,宋月才是個工作狂人,工作即生活的全部。早上7點到工作現場,晚上將近8點才回到宿舍。除了在平臺上的時間,他都在整理材料。試驗平臺建設過程中,宋月才一直奮戰在第一線,搞標準、搞設計、出方案,沒有休息日和節假日。朝夕相處,宋月才對平臺的每個部件和設備使用情況都熟記在心,先後編寫了7本教材用來培訓平臺工作人員。

  工作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和同事們一樣摸管路、爬艙底,項目管理部門的同志這樣評價他:“同事身上有多少油,老宋身上就有多少油”。他還多次向財務部門建議,能不能把他們老同志的工資壓低些,讓平臺上的年輕人工資更高些。

  宋月才是一名退伍老兵,在部隊的時候做過航海長,部隊的生活一直深深影響著他。在他眼裏,現在的工作和當時在部隊一樣,都是為了國家事業,都是一樣作貢獻。按計劃,試驗平臺項目建設不久後就要完成了,61歲的宋月才也準備退休了。

  今年7月之前,“小黑”一直在外地改造。兒子在國外,家屬身體不好,沒有人照顧,但宋月才沒有請假回家,而是將家屬接到工作所在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直到病情好轉,又將家屬送回家裏,自己繼續留在工作現場。

  作為試驗平臺的著名專家,國外企業幾次欲用高薪聘請宋月才,但他不為所動,堅持服務祖國。他的老部下,如今也在平臺工作的孫賀軍説:“好幾次,我都看到他頂風冒雨去觀察平臺。”8月20日當天,孫賀軍在碼頭值班室值班,看到宋月才淩晨3時才穿著雨衣從碼頭回來。

  8月20日,在黃群、姜開斌落水營救無果,撤離之時,“老船長”心有不甘,一步三回頭走在了最後,一個巨浪襲來,加之體力不支,宋月才被捲入大海,壯烈殉職。

  重回戰位的“老鬼”姜開斌

  8月25日晚,在姜開斌追思會上,大家為英雄送別。用軍人特有的方式,在整齊的隊列前,老戰友王友達像集合點名一樣,連喚了三聲姜開斌的名字,戰友們齊聲響亮作答——“到!”“開斌啊,剛才戰友們集體為你答‘到’了,你好好安息吧!如果有來生,我們再做好戰友!”王友達深情地再叫一聲“戰友”。

  回憶起這個場景,同事鞏利偉幾度哽咽。

  姜開斌,62歲,湖南常德人,1976年12月入伍,歷任海軍某部副機電長、機電長。1989年轉業,2016年12月退休,2018年3月受聘擔任第七六〇研究所某試驗平臺機電負責人,被稱為“老鬼”。

  在姜開斌的湖南常德家中,書櫃上仍然整齊擺放著艦船、航海和機電方面的書籍。在妻子和女兒眼裏,時常翻看這些專業書籍的姜開斌,雖然離開部隊近30年,仍時刻惦念著海軍的建設和發展。

  1989年,姜開斌轉業到常德市物價局工作。2016年底,年過六旬的姜開斌本可以安享晚年,熱愛運動的他還加入了當地的自行車騎行俱樂部。然而,當得知某試驗平臺需要專業人員的消息,聽到國防軍工事業的召喚後,姜開斌重新點燃年輕時的激情。今年3月,姜開斌毅然放棄老家安逸的生活,從湖南遠赴遼寧大連,和多名戰友又回到了當年的戰位。

  在第七六〇研究所,每天在平臺上操練、檢修,熱愛學習、勤於鑽研的姜開斌很快熟悉了平臺的工作環境,圓滿完成了一項項工作任務。

  與姜開斌一起來到大連的老戰友劉子輝説:“當兵十幾年,退休了還能重回當年的崗位,當時都不敢相信。姜開斌離開家人到這裡,就是因為對這個工作的熱愛。”

  人們常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在宋月才和姜開斌他們身上,應該換個説法,流水的“營盤”,鐵打的兵。花甲,不是界限;忠誠,永不“退伍”。當祖國需要時,宋月才和姜開斌用生命踐行了“若有戰,召必回”的莊嚴承諾,生動詮釋著退役軍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魯迅先生曾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等12位英雄,當之無愧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脊梁,他們用生命和勇氣譜寫了一曲和平年代的英雄讚歌!

責任編輯:楊旋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