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為了誰?他79歲還義務開辦鄉村輔導班,一開就是17年......

來源:新華社

2018年07月16日 17:10:00A

  江蘇泰州市姜堰區大倫鎮有一間簡陋的小屋,院外停滿了自行車、電動車,院裏是79歲老教師馬如松正在孜孜不倦地為當地學生義務講課。

  馬老師的課,一講就講了17年。

  兩塊小黑板,一把三角尺

  用了17年

  馬老師家住姜堰區大倫鎮申揚村,小課堂就在馬老師家的一間簡陋小屋裏,屋子是上個世紀80年代建的青磚瓦房,屋裏的桌椅床櫃也已經很老舊了。

  但就在這間簡陋的小屋裏,每到週末,馬老師都會迎來送往,已經整整17年。

  一大早,小課堂就開始熱鬧起來。堂屋裏放著一大一小的方桌,十來個學生認真聽講。馬老師手握三角尺,粉筆在黑板上來回滑動,邊畫圖邊生動地講解幾何知識。

  馬老師手中的三角尺也很破舊,纏上了幾層厚厚的膠帶,但他還是不捨得扔,這把三角尺陪伴了他的整個教學生涯。

  小課堂上的兩塊黑板也很舊了,其中一塊黑板還是馬老師用家裏的床板油漆而成的。

  今年79歲的馬如松曾是大倫初級中學的一名高級教師,任教40多年,教過初中的數學、物理等學科。2001年退休後,他開始利用每週六、日的時間在家裏開設輔導班,義務給孩子們補習數學。

  “孩子們補習的環境會越來越好的。”馬老師説,後來有學生家長送來了一塊白板,為小課堂添置了教學用具,孩子們看知識點就更清晰了。

  院裏院外停滿自行車

  學生難忘青蔥歲月

  每到週末,馬老師家的院裏院外都停滿了電動車、自行車。他的一些學生回想起當年的補課時光,仍很感慨。

  “從初一到高中,數理化全在那兒,馬老師陪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暑假。他總是一副慈祥的面孔,從來沒有收過一分錢,我們從來沒有被罵過。房子周圍總是停滿了我們的自行車,小夥伴們開開心心地騎車去,歡歡喜喜地回家……”一名學生回憶,雖然她早已大學畢業、走入了工作崗位,但是那段青蔥歲月還會時常想起。

  “家裏兩個孩子都在馬老師家補習過,現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馬老師人太好了,教得也細緻,孩子們都喜歡來。”馬老師的鄰居夏大媽説,這麼多年來,馬老師從沒收過一分錢的輔導費,一些家長硬是把錢塞到他手裏,他都會一一拒絕。

  家長和學生們都是慕名而來,不僅有大倫鎮,還有蔣垛鎮,甚至有姜堰城區學校的孩子來補課。其中還有一些是留守兒童、孤兒等貧困兒童。

  初心不忘

  也就忘記了年齡

  馬老師的家庭並不富裕,身世還有些坎坷。9歲那年,馬老師的父母相繼離世,他成了孤兒,之後跟隨姑媽生活。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考上了揚州師範學院,上世紀60年代進入中學任教,任職時多次被評為市(區)先進教育工作者。

  1997年,馬老師的兒子患上重症肝炎,治療費花了幾十萬,2016年,兒子英年早逝。但是,馬老師把一對雙胞胎孫女培養成了研究生。在兒子患病治療期間,他硬是沒有和任何人開口求助,更難能可貴的是,輔導班一直沒有暫停過。

  問起馬老師,為什麼開義務輔導班,還能堅持17年?他的一番話樸質卻深情。“我也曾經是一名孤兒,但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培養,我才能做一名人民教師。我得感恩,這份初心不能忘記,我也就忘記了年齡。”馬老師説,很多留守兒童、孤兒來補課,小課堂不僅能幫這些貧困兒童輔導學習,他也能幫著照應,這裡也就成為了他們臨時的家。

  “人也要活到老,學到老。”馬老師説,儘管已經79歲了,但是他不服老,家裏訂了很多報刊雜誌,他也喜歡鑽研難題,經常把最新的中考、高考試題拿出來琢磨,對知識點進行總結,他希望能給孩子們帶去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開辦輔導班以後,馬老師曾被評為全省城鄉社區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先進個人、全市離退休幹部“校外輔導之星“、姜堰區“十佳教師志願者“等榮譽。2017年,他的輔導班還被大倫初級中學正式授牌、命名為“崇實教育校外輔導站”。

  馬老師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教師加入到輔導站來做志願者,幫助有需要的孩子。暑假到了,馬老師的輔導班會全天開放,他又要開始忙活了。

責任編輯:張禦舲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