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中非合作是打造命運共同體的生動範例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線上

2018年09月07日 13:29:00A

  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本次峰會通過了《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 - 2021年)》,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提出了“八大行動”,為未來3年合作提供行動綱領。這兩份文件是對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的自然承接與發展,集中體現了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路線圖。

  本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碩果纍纍。

  首先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再添新動力,這是核心成果,也對其他領域的成果産生了強烈的溢出效應。

  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同落實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相互對接,中非在傳統優勢領域和新經濟領域將開拓新的合作空間,發掘新的合作潛力。非洲是“一帶一路”的自然和歷史延伸,“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産品。二者強強聯合,必將助推中非關係實現跨越式發展,中非合作也將邁上更高層次。

  其次,本次峰會改善全球治理現狀,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重塑了國際對非合作範式和規則,有助於引領國際對非合作、南南合作。

  近年來,隨著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多邊主義遭遇嚴峻挑戰。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中國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連同博鰲亞洲論壇等四大主場外交,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成功探索出了中國多邊外交合作機制,表明瞭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堅定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多邊合作機制提供有益經驗。

  自約翰內斯堡峰會以來,中非合作論壇相繼增加了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吉納法索3名新成員,本屆論壇,巴羅總統、特羅瓦達總理、卡博雷總統分別率領三國代表團出席本屆北京峰會,擴大了原有論壇參與國規模,這有助於國際關係的民主化進程。中非合作論壇是南南合作的典範,有助於非洲的發展壯大和全球南北關係的平衡。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聯合國、G20和金磚國家等國際機制將會更加重視非洲議題。

  再次,峰會有利於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中非合作論壇是中國倡導的“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的踐行者。中國認真踐行“正確義利觀”、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多予少取、先予後取、只予不取”等理念,以及堅守不干涉非洲國家發展道路、內政,不附加政治條件等“五不”原則,塑造了國際關係的楷模,代表著國際關係發展的新趨勢。

  “合作”一詞在習主席講話中共計出現61次,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體現出此次峰會的鮮明主題。歐美國家對非關係側重於單一援助且附加援助條件,而中國更樂於以雙贏為目標、以平等夥伴的姿態面對非洲,開展集合了援助、投資和貿易等多途徑的有效實踐。

  最後,本次峰會促進中非在安全、經濟、生態、文化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夯實民意基礎。

  在安全領域,中國決定設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繼續向非洲聯盟提供無償軍事援助。支援薩赫勒、亞丁灣、幾內亞灣等地區國家維護地區安全和反恐努力;設立中非和平安全論壇,在共建“一帶一路”、社會治安、聯合國維和、打擊海盜、反恐等領域推動實施50個安全援助項目。這體現了中國主張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在經貿領域,中國對非貿易和投資直接促進了非洲經濟的發展,提高了非洲資源類出口産品的價格,並降低了非洲市場上消費品的價格。非洲獲得了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機遇,中國企業、中國標準、中國産品也積累了“走出去”的經驗。

  在生態環保領域,提出了建設“綠色之路”。中國決定為非洲實施50個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援助項目,有助於中非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應用清潔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護野生動植物等生態環保領域交流合作。

  在文化領域,中國決定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實施50個文體旅遊項目,支援非洲國家加入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等聯盟;打造中非媒體合作網路;繼續推動中非互設文化中心;支援非洲符合條件的教育機構申辦孔子學院;支援更多非洲國家成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這有助於促進中非文明交流互鑒、交融共存,擴大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智庫媒體、婦女青年等各界人員交往,夯實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基石。(秦立志 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責任編輯:楊永青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