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四十載 民族復興展新篇

來源:統計微訊

2018年08月28日 15:10:00A

 

  民族復興展新篇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抉擇,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40年來,中國共産黨無懼風高浪急,無畏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卯足幹勁謀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一

  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大踏步前進、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40年,是成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的40年,也是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實現歷史性跨越的40年。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速在全球範圍內名列前茅。40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銳意推進改革,全力擴大開放,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7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按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增量規模顯著擴大。1978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只有3679億元,之後連續跨越,1986年上升到1萬億元,1991年上升到2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06年超過20萬億元,2017年首次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達到827122億元,當年經濟增量折合1.2萬億美元,相當於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經濟體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不斷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17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我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在世界銀行公佈的21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難能可貴。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1978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元臺階,2007年超過5萬億元,2011年超過10萬億元,2017年突破17萬億元,達到172567億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長13.8%。財政實力的增強對促進經濟發展、保障改善民生、調整經濟結構、有效防範風險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折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左右。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了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隨著開放型經濟水準的提升,我國經常項目盈餘快速積累,吸引外資不斷增加,外匯儲備短缺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外匯儲備餘額達31399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

  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結構調整貫穿于經濟發展的40年,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40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40年。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産業共同帶動。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工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水準邁進。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2.7%和32.7%,分別比2005年提高0.9和4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2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

  需求結構持續改善,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基礎設施落後,對外開放程度低,需求結構很不穩定。近年來,內需拉動作用顯著增強。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9%。消費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資本形成總額高12.4個百分點。

  區域結構優化重塑,地區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前沿地帶率先發展起來。2000年,東部地區[1]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為53.5%,比1978年上升10個百分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逐步解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的問題,又相繼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不斷顯現。2001-2017年,中、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1%和11.6%,分別快於東部地區0.1和0.6個百分點。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推進,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

  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鄉發展協調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動下,城鎮化進程顯著加快。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個百分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2017年末,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2.35%,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到16.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10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連續8年快於城鎮。

  三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供給能力實現從短缺匱乏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基礎産業從發展瓶頸轉為優勢支撐的40年,是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跨越發展的40年,也是供給能力迅速提高、供給品質優化提升的40年。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主要農産品産量躍居世界前列。40年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實現質的飛躍。2017年,我國糧食總産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比1978年翻一番。近年來,我國穀物、肉類、花生、茶葉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産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甘蔗産量穩居世界第三位。

  工業生産能力不斷提升,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建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提速,工業生産能力快速發展,技術水準和競爭力不斷增強。2017年,鋼材産量10.5億噸,比1978年增長46.5倍;水泥産量23.4億噸,增長34.8倍;汽車産量2902萬輛,增長193.8倍。行動通訊手持機和微型電腦設備從無到有,2017年産量分別達到18.9億台和3.1億台。近年來,我國工業經濟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展品質優化提升,正朝著製造強國目標邁進。

  交通運輸建設成效突出,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路已經形成。40年來,我國交通網路日益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明顯提高,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2017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1.5倍,其中高速鐵路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60%以上,以“四縱四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基本形成。2017年末,公路里程477萬公里,比1978年末增長4.4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3.6萬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資訊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大幅提升。40年來,我國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網路基礎設施不斷增強,資訊化水準明顯提高。2017年末,全國郵政營業網點27.8萬處,比1978年末增長4.6倍;郵路總長度938.5萬公里,增長93.0%。近年來,在網路強國戰略推動下,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2017年末,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02.5部/百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移動寬頻用戶達11.3億戶;光纜線路總長度達3747萬公里。

  能源生産能力大幅增強,供應保障水準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到35.9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6%。2017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7.8億千瓦,比1978年末增長30.1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和核電在建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領者。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能源運輸大動脈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極大地緩解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與能源供給之間的矛盾。

  四

  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積極把握全球化機遇、縱深推進對外開放的40年,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的40年,也是我國深入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40年。

  貿易規模穩步擴張,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特別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貿易總量迅速增長。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服務貿易快速發展。2017年,服務進出口總額6957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47倍,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

  貿易結構調整優化,競爭力不斷提升。進出口商品不斷向“優進優出”轉變。出口總額中初級産品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7年的5.2%,工業製成品比重由49.7%上升至94.8%。貿易方式呈階段性演變。198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佔比達93.5%。隨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在東南沿海地區迅速發展。1998年,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佔比降至36.4%,加工貿易佔比提升至53.4%。近10年來,隨著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和産業實力的增強,一般貿易重新佔據主流。2017年,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佔比上升至56.3%,加工貿易佔比下降至29.0%。

  外商投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310億美元,比1984年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4.7%。1979-201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和産業結構的升級,外商直接投資領域不斷擴展。過去製造業一直是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近年來服務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2017年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提高至72.8%。

  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成效顯著。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只有少數國有企業走出國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我國簽署了合作協議。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44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12%。

  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提升。1980年4月和5月,我國先後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以來,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數十個自貿區。近年來,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成功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峰會、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五

  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發展新動能快速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科技事業長足進步的40年,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40年,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持續推進、發展新動能快速崛起的40年。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成為世界研發經費投入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為各項科技活動蓬勃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606億元,比1991年增長122倍,年均增長20.3%。我國研發經費總量在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3%,比1991年提高1.53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科技隊伍發展壯大,研發人員總量躍居世界首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創新完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科技隊伍日益壯大,為國家發展匯聚強大智力支撐。2017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403.4萬人年,比1991年增長5.0倍。按折合全時工作量標準,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

  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溫超導、奈米材料、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學、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電腦等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來,又在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産航母下水,高鐵、核電、特高壓輸變電等高端裝備大步走向世界。在政策引導和改革推動下,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得到有效激發。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7.5%。

  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發展新動能茁壯成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國搶抓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2006-2017年,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6.2%和16.6%,快於規模以上工業3.2和3.6個百分點。網路購物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用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網際網路+”廣泛融入各行各業。2015-2017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近30%,明顯快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快速崛起的新動能,正在重塑經濟增長格局,深刻改變生産生活方式,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新標誌。

  六

  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全體居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的40年,是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邁進的40年,是脫貧成就舉世矚目、世界上最大保障安全網不斷織密兜牢的40年。

  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結構深刻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問題。1978-2017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7640萬人,年均增加9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處於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全球平均水準。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産業轉移,第三産業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2017年末,第二、三産業就業人員佔比分別為28.1%和44.9%,比1978年末提高10.8和32.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居民財富不斷增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居民收入連續跨越式提升。197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僅171元,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0167元,目前正向3萬元大關邁進。2017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增長8.5%。居民財産性收入由無到有、由少變多,2017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財産凈收入佔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8.1%。

  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7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0倍,年均增長7.8%。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2017年,全國恩格爾系數為29.3%,比1978年下降34.6個百分點。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的家用汽車數量分別上升為2017年的37.5、19.3輛。

  脫貧攻堅成效卓著,扶貧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穩步實施,農村貧困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按照2010年標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97.5%。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為3046萬人,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我國扶貧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好、影響之深,舉世罕見。

  社會保障事業持續推進,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水準不斷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017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0293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3458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8784萬人,比1992年末增加1134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2724萬人,比1993年末增加21621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七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我國各項社會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40年,是經濟社會發展日趨協調的40年,也是公共服務水準鞏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的40年。

  教育事業成效顯著,總體水準躍居世界中上行列。40年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基本要求、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教育事業取得巨大進步。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義務教育進入全面普及鞏固新階段。2017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3.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文化事業長足發展,國家軟實力逐步提升。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40年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迅猛發展。2017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66個,比1978年末增長1.6倍;博物館4722個,增長12.5倍;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7%和99.1%。2017年,全國生産電影故事片798部,比1978年增長16.3倍,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17年末,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

  公共衛生事業成就矚目,“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牽動民心。40年來,從維護全民健康和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出發,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國民健康水準持續提高。2017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8.7萬個,比1978年末增長4.8倍;衛生技術人員898萬人,增長2.6倍;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94萬張,增長2.9倍。公共衛生整體實力和疾病防控能力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孕産婦死亡率由1990年的88.8/10萬下降到2017年的19.6/10萬。

  體育事業迭創佳績,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體育強則國家強,國運興則體育興。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我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我國體育代表團所獲金牌數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1978-2017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314個。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目前,全國體育場地總數已超過170萬個,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

  八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發生深刻變化的40年,是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的40年,也是環境品質由惡化轉向逐步改善的40年。

  清潔能源快速發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迅速發展。2017年,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60.4%,比1978年下降10.3個百分點;天然氣水核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1978年的6.6%提升至2017年的20.8%。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2017年,全國單位GDP能耗比2000年下降32.8%。

  環境污染治理全力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全國上下不斷深化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認識,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降低。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11年下降11.1%,氨氮排放量下降1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23%。

  空氣品質總體向好,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實施,我國大氣及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污染物濃度下降。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9.6%、34.3%和27.7%。地表水質明顯改善。2017年地表水達到或好于Ш類水體比例為67.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3%。

  生態修復持續推進,自然生態系統趨於改善。生態保護和監管不斷強化,環境治理力度加大。森林覆蓋率從2004年的18.2%提升至2017年的21.6%。2017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萬平方公里。生態修復工作力度繼續加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及石漠化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2017年,完成造林面積736萬公頃,落實禁牧面積8000萬公頃,草畜平衡面積1.7億公頃。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40年不平凡的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偉大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舊突出,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任重道遠。面對挑戰,只有迎難而上,不懈奮鬥,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

責任編輯:楊永青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