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生態文明建設的延安實踐:大地基調由黃變綠

來源:光明網

2018年07月14日 17:56:00A

  “真不敢相信,現在的延安竟是這麼綠、這麼美!”。

  故地重遊,漫山遍野撲面而來的“綠浪”讓北京客人胡斌深感震撼。

  近年來,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帶動了延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無論是第一次來延安的遊客,還是若干年後重返這塊紅色聖地的人們,無不為想像中的延安與現實的延安之間的巨大差別而感慨萬千。

  退耕還林前的延安

  20世紀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7.8%。土壤侵蝕模數達每平方公里1.53萬噸,年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佔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

  春季,大風從坡上刮過,黃沙遮天蔽日,數日不止。

  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在這塊紅色聖土上開始了。

  從荒山禿嶺到滿目青翠,從貧窮落後到富有時尚,生態文明建設給延安帶來了巨大“利好”。

  綠色推移四百公里

  2017年,延安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6.35%,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87.8%。最新衛星遙感圖顯示,陜北地區綠色整體向北推移了約400公里,延安版圖的顏色變得更綠更深。退耕還林後,延安的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

  “20年前,這裡山上幾乎沒什麼樹,刮個風眼睛都睜不開,下午3點就得開燈。老百姓做飯連木柴棒都沒有,只能掏蒿子來燒。”延安市吳起縣林業局工作的吳宗凱親眼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綠色革命”帶來的巨變。

  裸露的黃土山巒、滿眼的風沙,如今已成為綿延的青山綠水、滿目的林海。“到了外地讀大學才知道,人們對延安的了解要麼是紅色革命聖地,要麼是溝壑縱橫、黃沙漫天的惡劣生態環境,真希望人們都能重新認識她。”曾在海南上學和工作的延安人史絮,看到家鄉的變化,毅然回到延安。

  退耕還林後的延安

  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改變了延安的生態環境,還改寫了延安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歷史,對延安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深刻影響。

  87. 8%的林草植被覆蓋度和46.35%的森林覆蓋率為延安群眾發展綠色産業提供了良好自然條件,每年産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和綠色食品。

  家住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的張彥斌承包了一片大約200畝的水壩,他説:“20多年前這就是一個臭水溝,下雨路都不能走,如今生態好了,路也通了,我2014年就承包了這個水壩養魚,現在一年就能産40萬斤魚,年盈利160萬元,而且全是綠色食品。”

  在綠色産業的支援下,農民收入從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98元,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雙贏。

  此外,生態的隱性財富也在快速累積。2017年,延安森林旅遊全年共接待遊客200余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億元。

  如今的延安山青水綠,天藍民富,這都得益於國家對生態建設的重視。歷史在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給新中國留下了“紅色延安”的印記,也必將在未來為新中國“綠色延安”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資料來源:新華社、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韓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