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用中國哲學闡釋中國道路

來源:人民論壇網

2018年07月12日 18:12:00A

  核心提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運用併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開闢中國道路的思想結晶,只有以其中所蘊含的這種當代中國哲學闡釋中國道路,才能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因此,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行動中自覺落實,就必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層面加以把握。

  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諧哲學基本特徵的生動體現和具體運用。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兩種含義,並與事物的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相對應;習近平總書記則明確地把“相互依存”“共生共榮”作為和諧定義的基本內容。懂得和諧哲學的這些含義,不僅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而且可以啟發我們進一步理解通過增強“四個意識”加強黨的團結和力量,以及用像石榴子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來形容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等許多相關的現象。

  關於底線思維。底線思維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度”的概念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適度是統一體得以存在的條件,界限就是底線。對待底線,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基本的態度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突破底線,這是謀求根本改變事物、以破壞舊的統一體為己任的鬥爭哲學的方法;另一種與此相反,是堅守底線。它是以維護、完善、鞏固統一體為己任的和諧哲學的基本態度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底線思維”,主要服務於治國理政、實現長治久安的需要,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包括對底線要心懷敬畏、防止犯顛覆性的錯誤、對於國家主權及法紀的底線不可逾越、對敢於超越底線的行為“零容忍”,展開堅決鬥爭、政策要托底、要居安思危做好工作等。

  關於偉大鬥爭。矛盾的鬥爭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不無表述,但卻往往被抹殺或忽視。因而,造成許多誤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講和諧與講鬥爭並不是互相排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認為,同一性與鬥爭性都是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的相對性表現在,無論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還是相互轉化,都是有條件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事物處於相對穩定的量變狀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事物便處於顯著變化的質變狀態。鬥爭的絕對性表現在,無論是在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質變狀態還是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量變狀態,都存在著鬥爭性。所謂和諧,是指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而出現的狀態。其鬥爭性也是絕不能忽視的。我們清楚地看到,對破壞和諧的現象不展開堅決的鬥爭,就沒有和諧可言。過去我們想得多、幹得多的是革命鬥爭,今天如何為實現和諧而鬥爭,是一個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問題。在這場新的鬥爭中,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關於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吸取時代精神,創造性地改造傳統文化,繼承並有力地推進了科學發展觀。列寧曾指出,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最全面、最富有內容、最深刻的發展學説”,“任何其他關於發展的原理、進化的原理的説法,都是片面的、內容貧乏的”。因為他們忽略了“飛躍、劇變、革命”,忽略了“漸進過程的中斷”,即重視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而忽略甚至排斥質變。馬克思主義超越前人,其發展觀包含並突出了“飛躍、劇變、革命”“漸進過程的中斷”即質變的意義,從而為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也可能因此而弱化對和平建設、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研究,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雖然包含、但卻比較薄弱的部分。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特徵的科學發展觀,則大大強化了這一薄弱環節,“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因而,科學發展觀不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更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重大進展。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則是進一步推進科學發展觀,在完善“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基礎上,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運用併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開闢中國道路的思想結晶,只有以其中所蘊含的這種當代中國哲學闡釋中國道路,才能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