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不向命運低頭,“蹲著”也高大的巴渝女子何曉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8年07月09日 20:03:00A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

  “她個子小,喂豬或沖洗豬圈時經常就被豬拱倒,我們看著都心疼,但她從沒有説過一句苦。”

  “不做,閒著更沒得收入。”“我們自己要把生活過好。”何曉群永遠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殘疾但並不殘廢的身體去努力生活,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而有收穫

  6月11日,何曉群蹲著行走,前往地裏幹農活。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淩晨4點,武陵山還在沉睡,何曉群已經悄悄下床。

  爬上長凳,把早飯燜在鍋裏,又挪到柴房,開始準備豬食。

  伴著隔壁圈豬的哼哧聲,何曉群端著滿滿一盆飼料,向前推一把,再手扶腳面,拖動一條腿向前。從柴房到豬圈不到20米的距離,何曉群需要“走”好幾分鐘。

  她先把飼料盆放在圈門口的長凳上,再將能吃上力量的左腿抬上長凳,手搭在圈門,用力一拉,人就順勢蹲了上去。這時,兩圈15頭大白豬叫喚得更加起勁了,一頭頭盯著她把豬食拌好倒進石槽,便迫不及待地拱食起來。

  豬圈裏安靜下來,何曉群蹣跚著叫醒木樓上的一雙兒女,照顧好吃喝,打發他們出門上學。

  接下來打掃豬圈,喂雞、喂羊……收拾停當,她這才吃早飯。併為中午準備好乾糧,趕在7點太陽出山前出門。

  丈夫如果在家,會把她背到幾裏外的地裏。如果外出務工了,這段20分鐘的山路,何曉群就要吃力地“走”上一個多小時。

  在莊稼地裏勞作一天后,天黑她才回到家裏做晚飯。飯後,喂豬、喂雞、喂羊,打掃豬圈、雞窩、羊圈,收拾屋子,擦擦洗洗,一天才算結束。

  “整日沒得閒”的生活,對於兩腿嚴重萎縮,重度肢體二級殘疾,只能蹲著行走的何曉群來説是平淡家常。這樣忙碌、不知疲倦的日子,她一過就是十幾年。

  疾病的折磨使她的下肢已經嚴重變形,但日復一日的勞作讓她的兩臂變得結實,一雙佈滿裂紋的大手粗壯有力。這個模樣清秀、聲音甜美,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巴渝女人説,“從來不敢讓自己停歇下來。”

  “她太勤快了,每天不得歇,什麼時候都在做事。”每次看到倔強頑強、忙忙碌碌、又總是面帶微笑的何曉群,同村村民、重慶武隆區接龍鄉小坪村婦聯主席趙洪總不免掉淚,“除了每天大量的農活,不論遇到多難的事,她從沒掉過一滴眼淚。”

  何曉群的家坐落在距離武隆城區8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一塊相對開闊平緩的谷地上,最近的一戶鄰居也在幾百米外。屋後大片快要成熟的玉米漫過山坡,門前小塊整齊的土地裏,黃瓜、茄子、辣椒等時令蔬菜鮮嫩翠綠,幾叢藍色的繡球花在雨後的陽光下柔美秀麗。

  6月11日,何曉群在自家廚房內切臘肉。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這是你種的花嗎?”記者問。

  笑著點頭的何曉群説,“這花很好看的。”

  家門上“吉祥如意全家福”的春聯仍舊鮮亮,一個“笑臉”的“最清潔家庭”標牌就挂在一邊,這個由接龍鄉小坪村村民委員會每季度一評的稱號得之不易。趙洪説,從2007年開始,全村550多戶村民,每次只有30戶能獲得這個稱號,“十幾年來,她家總在其中。”

  “她特別愛乾淨,總是收拾個不停。你看,她家的豬圈什麼時候來都乾乾淨淨的。”經常走家串戶的接龍鄉幹部朱淑靜覺得,何曉群的愛乾淨簡直改變了人們對農村畜圈一貫以來臭氣熏天的印象。2016年,全區改建農村衛生間項目時,何曉群還特意加建了洗浴間。

  朱淑靜覺得,“何曉群永遠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殘疾但並不殘廢的身體去努力生活,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而有收穫。”何曉群的家,原本是一個非常貧困的農村家庭,但這麼多年來,“不等不靠”的何曉群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每一天看似平常的生活與勞作中,不僅讓全家人過上了相對溫飽的生活,更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聽著鄉村幹部、鄰居鄉親的誇讚,一旁的何曉群端起桌上滿滿一盆煮熟的雞蛋,“吃嘛,吃嘛,這是自己雞下的蛋,好吃好吃。”仰頭望著眾人的何曉群,一臉燦爛。

  6月11日,何曉群的丈夫背著她前往地裏勞作。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既然離不開土地,那就向土地要生活

  “這個世界上,我最感謝的人有3個。”現年34歲的何曉群總會反覆強調,媽媽,把她帶到這個世界,給了她生命;繼父,從小照顧她最多,教會她堅強;丈夫,跟她相守相依,“為人老實,對我很好!”

  3歲時,一次腦膜炎引發的高燒,使何曉群再也不能站立和行走。現實的困難讓父親無法接受,選擇了放棄。離婚後的母親帶著何曉群組織了新的家庭,“你要學會獨立。”繼父除了關心她的生活,給她更多的是鼓勵和堅持。憑著一股子韌勁,何曉群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蹲著行走,更掌握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

  20歲時,經人介紹,何曉群嫁給鄰村農民趙芝萬,生活貧困而艱辛。但何曉群不願意自我放棄,更不願意被生活拋棄。

  當時,村裏大多數年輕人離開村莊,到城市打工,何曉群想,自己既然離不開土地,那就向土地要生活。除了種好自己家裏的田地,何曉群還從外出打工的村民手裏流轉了一些土地,玉米、馬鈴薯、紅薯、中藥材等等,她種了整整18畝。

  就這樣,平日裏何曉群在家務農種地,丈夫外出務工。為了節省往返地裏的時間,她索性帶上乾糧,在地裏一幹就是一天。

  “現在是忙季,我已經有兩個月沒有在家裏吃過午飯了。”梅雨季節的重慶陰濕多雨,但地裏的農活不等人,除草施肥一樣不能拉下。裹上雨具,在地裏摸爬滾打就是一天,等回到家裏,何曉群經常就成了泥人。

  種田辛苦,收穫的玉米又賣不上好價錢。那就養牲畜,至少飼料自給自足。別人家養兩三頭豬都嫌辛苦,何曉群一下子就養了十幾頭,加上黑山羊、散養雞,院子裏每天各種雞鳴豬叫。自從娶了何曉群,貧困戶趙芝萬的家裏開始變得生機勃勃,2016年,全家四口人徹底告別貧困。

  “説句實話,現在種糧食掙不了多少錢,不如人家外出打工掙得多。”趙洪説,如今在農村,像何曉群這樣玩命種田養牲畜的人已經不多了。“她個子小,喂豬或沖洗豬圈時經常就被豬拱倒,我們看著都心疼,但她從沒有説過一句苦。”

  “不做,閒著更沒得收入。”何曉群説。

  常年的田間勞作讓何曉群的兩臂粗壯有力,她笑稱,農閒時,要是多休息了幾日,兩條腿反而會酸痛,“幹活就沒得事情,就是不能歇著。”

  除了勤快,何曉群更心靈手巧。農閒時,她用自己種的高粱秸綁掃帚,她給家人做棉鞋、繡鞋墊。如今很多鄉村婦女丟掉的手工編制、女紅手藝,她樣樣拿手。總之,她手裏眼裏永遠有幹不完的活計。坐在家門口,拿出為丈夫縫製一半的棉鞋,何曉群對記者説,“穿上很舒服的。”然後眼睛一亮,“我送你一雙吧!”

  6月11日,何曉群端著豬食前往豬圈,準備給豬喂食。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加建洗浴間的“最清潔家庭”

  到過何曉群家的人都會驚嘆,樓上樓下、裏裏外外整潔亮堂。不大的院子裏,門口的廊檐下,地面被打掃得白白光光,一邊的牲畜圈裏,水泥搭砌的圈窩乾乾淨淨,旁邊的柴草,依照長短粗細大小,被歸納碼放得整整齊齊。

  “在身體不便的情況下,她承擔了大量繁重的農業勞動,不但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還把家裏的邊邊角角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朱淑靜説,“她總會有許多自己的想法。”

  在全區開展農戶宜居環境治理和改造中,何曉群家的衛生間修建得乾淨漂亮,貼了瓷磚,吊了頂棚,還配了洗手池、毛巾架。一旁還加建了整潔的浴室,配裝了取暖浴霸和洗浴裝置。

  指著翻建一新的衛生間、洗浴間一邊的後檐溝,朱淑靜説,“你看你看,她家生活排水溝裏永遠都清理得乾乾淨淨,這就避免了滋生蚊蠅,這點在農村很多家庭很難做到的。”

  記者看到,廁所和洗澡間排出的污物以及清洗畜圈的污水通過下水管道排入封閉的污水池,不僅整潔乾淨,又為房前屋後的菜地提供了有機肥料。

  “村裏只是要求廁所入戶改造,具體標準沒有太多強求。但是,她家做得特別好,加建的洗浴間乾淨又漂亮。”一旁的趙洪説,很多村民都來參觀,大家誇她“鄉村迴圈經濟”做得好。

  “這些都是誰教給你的?”記者問。

  “《新聞聯播》上學到的。”何曉群説自己閒下來喜歡看新聞,看國家大事,更關心農村的發展與變化,“電視裏告訴我很多知識,把鄉村衛生搞好,人畜不生病。”她説,農民也要不斷學習,國家對農村的政策好,對老百姓更關心,“我們自己要把生活過好。”

  6月11日,何曉群在豬圈裏準備豬食。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永遠陽光燦爛,永遠面帶微笑”

  2017年5月,何曉群的丈夫外出務工時摔傷了腰,至今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何曉群一人的肩上。丈夫養傷的那段日子裏,常來探望何曉群的趙洪説,“她很堅強,從來不抱怨。”

  丈夫在床上躺了整整3個月,何曉群就每天爬上爬下伺候吃喝,端屎端尿,照顧起居。

  “她那麼瘦小,身體又不方便,每天都要費很大的勁幫著她老公起身,還要把便盆提上提下,太不容易咯。”趙洪説,自己每次來,屋裏不僅沒有任何異味,而且趙芝萬總是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她從來不説一句需要幫助的話,也不會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只説為了兩個孩子自己不能倒下。”

  聽著大家在讚揚何曉群,從地裏剛回來的趙芝萬,坐在記者對面的長條凳上,憨厚木訥的樣子,半天不説一句話。看到丈夫外翻的領子裂得好大,何曉群伸手幫他把衣領整理好,繫上扣子。

  一旁的朱淑靜説,“你老婆對你真好啊!”

  6月11日,何曉群在自家的衛生間內做清潔。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趙芝萬羞澀地笑。揚臉望著丈夫,何曉群一臉幸福,“我老公對我好,他是好人。”

  “這個不幸的家庭,因為有了勤勞的何曉群,又成了不幸中的萬幸。”做農村工作久了,朱淑靜接觸到很多鄉村貧困戶,不少人會擺出姿勢向政府提出各種需要,“要這要那”。

  之前按照國家扶貧政策,何曉群的家庭被評為貧困戶,“但她始終沒有依賴思想,除了對政府的幫扶表示感謝外,從來不會主動提出申請。”

  朱淑靜覺得,何曉群身上自帶一種向上的能量,“她永遠陽光燦爛,永遠面帶微笑。”

  朱淑靜説,農村不少身體殘疾或者家庭不幸的農民,除了陰鬱的狀態,還有很多諸如“覺得見不得人啦,怕人家笑話啦”等負面情緒,“但從何曉群身上從來看不到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的狀態,我們在一起交流會感到很舒服。”

  儘管家裏農活多,負擔重,沒有踏入過校園一步的何曉群,總會告訴正在讀書的兒女要珍惜讀書的機會,“好好讀書,學會自立。”

  6月11日,何曉群在自家屋前縫製棉鞋。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正好放假在家的兒子趙春濤已經14歲了,在鄉寄宿中學讀初二。每週往返學校與家,步行需要3個小時,何曉群給的車費,他從來不用。

  趙洪説,“他可乖了,每次他媽媽讓他去鄉里買東西,他從來不亂花錢,也不肯給自己買零食,小小年紀就知道媽媽爸爸不容易。”何曉群笑稱,“我也沒得教他,他自己看到了家裏這樣,就不去買那些東西。”

  儘管獨戶居住在山谷,何曉群的人緣卻特別好。只要有人經過家門外的鄉間公路,她總會招呼大家“來家裏耍”“來喝口水”。趙洪説,就連她家“農村低保戶”的申請都是村民們主動提出的。

  從公路旁經過的村民時常能看到,坡下這位勤勞、堅強、愛美的鄉村女人,從屋裏蹣跚著端出一盆洗菜的剩水,一步步挪出庭院,艱難地跨過臺階,一邊向路人打著招呼,一邊澆灌著幾簇嬌媚動人的藍色繡球花。

  陽光下,何曉群的笑臉美極了。

責任編輯:韓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