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他們造出橋梁界的“瑞士錶” 我們欠他們一個節日!

來源:國資小新

2018年02月28日 21:56:00A

  你以為我們在造表?

  不好意思,我們在造橋!

  瑞士錶之所以牛

  是因為它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精度

  港珠澳大橋就是橋梁建築中的“瑞士錶”

  實現了龐大的橋梁結構構件精度毫米級

  重新定義了世界橋梁建設“最苛刻的標準”

  50多個外國政府、企業、學者考察團先後來觀摩學習,其中不乏歐美等製造業強國......

  挪威、瑞典等歐洲國家的業主考察了很多地方之後來入境珠澳大橋製造現場,立刻拍板合作:“不用找了!走了這麼久,終於見到了最好的技術!”......

  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切薩皮克灣交通通道業主提前做了很多功課,抱著收集的30來公分高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材料,與中國交建的人員商討到美國修建橋島隧工程的相關事宜......

  一座大橋,

  震撼了世界工程界,

  改變了外界對中國的看法!

  港珠澳大橋——這座全長55公里的大橋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項目,也震驚了世界工程建築領域。TA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長跨海大橋,被稱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TA擁有世界上最長沉管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

  此刻,那些個傳統橋梁強國的內心是這樣的——

  此刻,咱們的橋梁工程師內心一定是這樣的——

  説起橋梁工程師了,你腦海中的他們應該是什麼樣?

  建築工地上那種一個公文包,一隻保溫杯,又苦又累的包工頭?

  是時候解除誤會,讓大家見識見識真正的“大牛們”了!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麼一位如假包換的大牛!他叫孟凡超,是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副院長、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大橋的設計者是孟凡超。他1978年考入大學,在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讀橋梁與隧道專業。據他介紹,當時全國一共就3所學校招這個專業,並不是報考熱門。“當時很多社會上的人會説,橋梁、隧道和公路有啥可學的?一個鋤頭、一個鎬,一些簡單土工機械就可以了,讀什麼大學?”孟凡超説,“很多人也沒有展望到這個專業會遇到大有可為的時代。”

  工程師究竟在做什麼?一個鋤頭、一個鎬、搭支架、搬鋼筋,就能修橋?

  先來看看傳統的大橋,你就會知道自己比港珠澳大橋工程師缺少多少想像力了:

  千百年來,我國的橋都是像趙州橋、盧溝橋這樣的石料拱橋,造價便宜,跨度不大,最長也就幾十米。孟凡超從小在家鄉看到的也全是石拱橋。

  70年代初,國家才慢慢出現了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橋梁,然後有了T梁橋、慢慢再有了混凝土箱型梁橋。修建模式都是以現場澆築作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的簡單粗放工程管理。環境保護、工人工作條件、工作效率、工程安全等問題都難以保證。

  改革開放後的9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高速公路事業,橋梁建設提上日程,從此“跨越江河湖海,跨越山巒谷地”的事情成為常態,成為了孟凡超的日常工作。到了港珠澳大橋,想要跨越55公里海洋距離,還要讓橋梁設計壽命達120年,依靠傳統的橋梁建設技術、結構材料和結構技術進行建造走不通了。

  怎麼辦?孟凡超頂著社會和業界同行的壓力,用一年時間説服各方推行自己的創新造橋方案——他要“製造”一座橋。

  港珠澳大橋建設幾乎用了世界最苛刻的標準。孟凡超舉例説,瑞士錶之所以牛,是因為它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精度,而中國製造的這座港珠澳大橋可以説是世界橋梁建築中的“瑞士錶”,“實現了龐大的橋梁結構構件精度達到毫米級”。

  造橋如製表?想不到吧!修橋也是個“流水線”上的精細活,也有裝備産業鏈條!

  整個港珠澳大橋的“製造”過程運用的是孟凡超提出的“四化”建設理念——“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

  具體來説就是,建設時採用大型的施工船舶,大噸位的重型起重裝備,大尺度的橋梁、隧道、築島構件;現場澆築施工轉化為了工廠化製造,大大減少現場的作業時間、工作量和廢物排放量,有利於施工安全與環境保護;對橋梁構件、築島構件和隧道構件等採用標準化的現代生産流水線來生産管理,從根本上保證工程品質,同時有效控製成本和工期;把工廠化製造和生産的構件採用大型的裝備在現場進行搭積木式的裝配化安裝,大大縮短海上作業時間。

  據説在港珠澳大橋的現場施工,看不到人頭攢動的千軍萬馬施工景象,而是為數不多的大型裝備在生産作業。

  ——這,就是工業化!

  在老外看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都是世界頂級,值得豎大拇指。

  孟凡超説,現在已經有50多個外國政府、企業、學者考察團先後來觀摩學習,其中不乏歐美等製造業強國。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切薩皮克灣交通通道業主提前做了很多功課,抱著收集的30來公分高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材料與中國交建的人員商討到美國修建橋島隧工程的相關事宜。挪威、瑞典等歐洲國家的業主考察了很多地方之後來入境珠澳大橋製造現場,立刻拍板合作:“不用找了!走了這麼久,終於見到了最好的技術!”

  一座大橋,震撼了世界工程界,改變了外界對中國的看法。

  孟凡超説,這座大橋只是國家工業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它代表著我國發展的未來方向,工業製造要向智慧化邁進,達到高端製造、智慧製造。

  下一步,孟凡超將目光放在了支撐南海戰略和海南發展的瓊州海峽通道,關係地區交通經濟圈增長極的110公里長的渤海灣通道,還有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臺灣海峽通道等。“這些地方的通道涉及的都不是簡單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而是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也會是全球的超級項目。”他説。

  “我今年也接近60了,70歲可能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孟凡超表示,國家現在還處在一個向工業化轉型、由中等水準向高端發展的階段,這樣的歷史責任需要一批有奮鬥精神和使命感的青年新一代知識階層來承擔。想到這些,他對現在青少年的職業定位與發展規劃表示出擔憂:“很多年輕人現在就想抱著學歷睡大覺,遇到困難就想躲,一邊還希望能出名拿到高收入,可天上不會掉餡餅。”

  不僅如此,受這一趨勢影響的人群年齡還在變小,很多小孩子談長大後的理想都是成為明星,而不是工程師。“這與國家和家庭兩方面有關,”孟凡超認為,近些年社會流行追星風潮,我們不能否認明星的重要性,但也要呼籲國家調整價值導向,推動人們了解工程師在國家歷史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從小培養孩子擁有社會擔當和正確價值觀。

  在孟凡超看來,工程師階層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國與國之間真正拼實力較勁的時候,靠的就是這股力量。他希望青年人可以延續工程人刻苦實幹的精神,不斷積累,逐漸創新。但現在人們對這個行業存在偏見,不夠重視。“教師、護士都有自己的節日,可是我們工程師就沒有,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設立一個工程師節。”他笑著説。

  孟凡超表示,所有的成功和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的建築業積累了幾千年經驗教訓,才有了現在的雄厚底氣迎來高速發展,這正是工程類人才發展的好時候。

  “任何一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有弄潮兒,有堅持到最後的弄潮兒,也有半途而廢的弄潮兒。這就看你願不願意參與國家大發展的洪流當中去,抓住機遇,經過層層大浪淘沙。”孟凡超認為,“只有具有眼光、擔當和定力的人才能成功,他們也必然會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中流砥柱精英,也會享受國家發展的成果。”

  所有的成功和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國的建築業積累了幾千年經驗教訓,

  才有了現在的雄厚底氣迎來高速發展!

  讓我們尊重勞動,

  為央企一線員工們奮力打CALL!

  讓我們尊重知識,

  為央企一線工程師們瘋狂打CALL!

責任編輯:韓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