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涼山深處新氣象——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見聞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5日 13:12:00A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編者按

  農曆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考察調研時來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深入鄉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給幹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條件差和發展相對不足,該州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11個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記這裡的群眾,2月11日,他乘車沿著坡急溝深的盤山公路,往返4個多小時,深入大涼山腹地的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説,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很高興來到這裡,看到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心裏十分欣慰。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當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艱巨,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近日,光明日報記者走進大涼山深處,近距離感受深度貧困地區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奮鬥精神與飽滿信心。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搬遷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一排排鋼架大棚屹立地頭。村民吉地爾子説,現在自己有新房、有産業,以前一家人擠一間土坯房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火普村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近年來,火普村發展起高山草莓和羊肚菌等為主的大棚種植,並辦起以養肉食西門塔爾牛為主的養殖場,為搬遷群眾脫貧增收開創了新路子。

  吉地爾子以前主要靠種植馬鈴薯和養殖豬、羊、雞等畜禽維持生計,因為缺技術、缺資金導致貧困,建檔立卡時家庭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還不足2500元。而如今他家的新房裏,電視、茶几、沙發、蜂窩煤烤火爐等傢具陳設整齊,衣櫃裏的衣物乾淨整潔,廚房裏的臘肉香腸挂滿屋脊……新家與照片上低矮殘破的舊房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農曆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火普村考察時指出,這裡的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搬遷安置要同發展産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涼山多山,土地貧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是變劣勢為優勢,確保貧困群眾長期穩定致富的關鍵。在三河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走進村民吉好也求、節列俄阿木兩戶貧困家庭看望,詳細觀看門前的扶貧聯繫卡,同主人親切拉家常,詢問生活過得怎麼樣,發展什麼産業,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沒有學上。得知近年來村裏大力發展種養業,引進優良品種的牛、豬、羊,家家戶戶種植了馬鈴薯、核桃、花椒,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

  “總書記如此關心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脫貧奔小康?”吉好也求説,習近平總書記在他家裏看得這麼細、問得這麼透,這種貼到心坎上的關心,讓他全家都感受到無窮的力量。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習近平總書記對彝族群眾的深深牽掛,給大涼山的幹部群眾以極大鼓舞。當前,涼山各族幹部群眾正以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提高脫貧品質,扎紮實實把脫貧攻堅工作推向前進。

  在寧南縣幸福鎮茶嶺村,核桃産業蓬勃發展,核桃樹已是山上的搖錢樹。2017年,村民彭順權種的60畝核桃喜獲大豐收,純收入約18萬元。收穫的那半個月,許多客商開著大貨車上山收購,他雇了幾個人幫忙打核桃,一天打下來的核桃能賣1萬多元。看著銀行卡的餘額每天上萬元地增長,彭順權“感覺好極了”。

  彭順權家的核桃還未到盛果期,再過幾年,他家的核桃産量預計將再翻一番,年收入將超過30萬元,生活越來越好了。算著這筆致富賬,這個中年漢子憧憬著美好未來,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了。

  在多年以前,彭順權從來不敢奢望在山上種核桃致富。茶嶺村在大涼山深處一座普通的大山上,山頂海拔約2400米,山腳海拔約1200米,白雲飄在半山腰。已經修通的盤山公路從山腳到山頂有十多公里,開車上山也需要四五十分鐘。彭順權説,在公路修通以前,山上的村民去集市買點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日出之前出發,要天黑後才能回到家,那時候,山上的核桃也只是自家改善伙食的零食罷了。

  這幾年,隨著“山、水、林、園、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茶嶺村讓人望而生畏的高山峭壁成了林業富民的優勢資源。寧南縣林業局局長梁全説,不同的海拔高度適宜不同的作物生長,茶嶺村巨大的海拔跨度,正是發展立體林業的優勢條件:低海拔地段適合種植蠶桑,中海拔地段適合種植核桃、板栗、茶葉,高海拔地段適合種植雲杉。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茶嶺村積極發展立體林業,採取支部加專合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核桃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全村已發展核桃28萬株、板栗22萬株、茶葉2400畝、杉樹32萬株、青花椒8000株,當年為全村帶來1000多萬元的産業收入,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萬元。林業的發展也改善了生態,有村民開起了農家樂,一開業就生意火爆,開在山腰的“山裏人家”還被評為幸福鎮“優秀農家樂”。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涼山各市縣紛紛結合實際,在開發新産業的同時,大力推進傳統特色産業發展,有力促進了群眾脫貧增收。除了立體林業,寧南縣更是以“蠶繭總産、蠶繭單産、每人平均産繭、蠶繭品質、蠶業效益”五項指標連續十多年蟬聯四川省第一的成績,為更多群眾鋪就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遠近聞名的“寧南蠶桑第一村”新村鄉碧窩村,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其中有6戶蠶農養蠶年收入超過了30萬元。走進養蠶大戶王作海的農家別墅,客廳寬敞整潔,空調、大彩電、冰箱、電腦等家用電器映入眼簾。女主人彭順梅説:“養蠶好啊,公司包收購蠶繭,價格不比外面低,還有技術扶持,只要舍得吃苦,就一定能掙到錢。”

  寧南堅持對育苗、栽桑、養蠶、蠶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全環節多方面實施補貼政策,做到發展過程中蠶農“少投入”“零風險”,促進企業與蠶農“捆綁式”發展。彭順梅告訴記者,市價1毛錢1株的桑苗,她只需出2分錢,其餘的由合作企業補貼。

  看到政策越來越好,王作海夫婦信心越來越足。2015年,他們在自己土地全部種上桑樹的基礎上又流轉來180畝土地,並貸款修建了佔地500平方米的養蠶大棚進行規範化集中養蠶。2017年,王作海家養蠶收入達到40多萬元。

  “一年養五季蠶,每季最忙的時候要請差不多30人幫忙。”彭順梅笑著説,雖然辛苦,但是每次賣完繭馬上收錢,特別有獲得感。2018年,他們計劃向外購買200畝桑葉,繼續擴大養蠶規模。碧窩村村民都自己養蠶,桑葉不外賣,他們要到五六公里外的地方才能買到桑葉。“只要能買到,多遠也去買!”彭順梅鏗鏘的話語,折射出涼山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桑葉可直接賣錢,讓一些勞力稍差、技術欠缺的農戶也有了致富的門路。産業大戶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更多人脫貧致富。記者了解到,涼山各市縣都特別重視扶持大戶,鼓勵他們帶動貧困戶積極投身産業發展,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在德昌縣,一個草莓示範基地,可以帶動一個鎮的草莓産業發展。

  德昌縣麻栗鎮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水源充足,非常適合草莓等水果生長。但是長期交通不便、技術落後,本地的氣候優勢沒能得到發揮。2013年,從涼山州農業學校畢業的方文勇聯合幾名同學,在麻栗鎮三合村成立合作社,開始嘗試種植新品種草莓。他沒有想到,這一嘗試,改變了一個致富産業在麻栗鎮的命運。

  麻栗鎮原來就有一些農戶種植草莓,但市場認可度不高。合作社引進新品種、採用新技術進行露天種植,很快得到市場認可,草莓價格當年就翻了一番。2014年,合作社搬到面積更大的民主村,註冊品牌商標,擴大種植規模,建成示範基地,聘請周邊農戶幫助打理,讓他們在工作中學習草莓種植技術。

  三合村村民楊金衛在基地工作三年後,已經完全掌握了草莓育苗、栽培、護理、採摘等全流程種植技術。今年,她準備把自家一直用來種玉米和水稻的七八畝田地全部種上草莓。“我們加入合作社,可以通過合作社的平臺向外銷售草莓,完全不愁銷路。”她説。

  “我們基地發展起來後,産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周邊的群眾看到草莓能掙錢,也都紛紛找我們學技術。”方文勇説。

  據了解,麻栗鎮露天種植的高品質草莓已發展到1000多畝,産品遠銷全國各地。這裡的氣候優勢,正逐步變成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産業優勢,激發了越來越多當地群眾“我要致富”的強烈願望。

  牢記囑託,不負厚望,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和囑託,正激勵著大涼山幹部群眾自強奮鬥,激勵著他們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記者看到,大涼山深處,産業繁榮興旺,群眾致富信心滿滿、步履鏗鏘。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5日 10版)

責任編輯:楊旋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