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中國經濟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模式”提升區域發展動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7年09月06日 11:09:00A

   日前,北美華富山工業園暨標準廠房開工奠基儀式在墨西哥新萊昂州蒙特雷市舉行。這是華立集團繼泰中羅勇工業園取得成功後乘勢佈局的第二家海外工業園,也是中國在墨西哥開建的第一家大規模工業園。從東南亞到美洲,華立集團見證了中國企業參與海外投資合作的不斷深化發展。

  目前,中國企業正在推進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達75個,遍佈亞非拉歐34個國家,共帶動投資近180億美元,吸引入區企業1141家。其中,中資控股企業711家。建設境外工業園區是中國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有序、有效配置,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途徑。同時,中國企業對完善當地産業結構、創造就業崗位和提升本土裝備製造水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國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作為中埃兩國戰略合作項目,是中埃雙邊産業合作和經貿對話的實質性平臺。對埃及而言,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在吸引外資、推進工業進程、增加稅收和創造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累計投資1億美元,吸引投資10億美元,解決埃及本地就業2000多人。

  泰中羅勇工業園是中國政府認定的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已成為中國傳統優勢産業在泰國的産業集群中心與製造出口基地。截至2016年,入園企業解決當地就業2萬餘人。園區帶動中國企業對泰國直接投資已超過15億美元,向當地政府累計繳納稅費超過7000萬美元。泰中羅勇工業園已將2萬多名原來月收入不足5000泰銖(約合人民幣1000元)的農民變成了月收入超過15000泰銖的産業工人。

  “隨著未來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成,在泰中資企業的産品銷售市場將不僅僅是6700多萬人口的泰國,而是近6億人口的整個東盟地區。”泰國清邁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披斯特説,中國企業為泰國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以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落戶泰國,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而且為泰國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借鑒,這對泰國經濟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在適應當地環境的同時,這些“走出去”的合作區也在當地履行著社會責任。2015年10月,投資超過5億美元的中材尚比亞建材工業園項目開工建設。中材尚比亞建材工業園以迴圈經濟産業園為發展模式,規劃了多個建材項目。尚比亞首都盧薩卡省省長在現場參觀和檢查後表示,中材尚比亞建材工業園作為尚比亞近年來的重大投資項目,為當地社區興建的學校、醫院令人印象深刻。項目提升了當地教育和醫療設施服務品質,為周邊民眾帶來了大量工作機會,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實踐證明,境外經貿合作區契合了所在國的發展訴求,有效推進了國際産能對接與合作,很多國家已經把建設工業園區、承接中國産能轉移作為實現工業化的重要依託。2011年9月,中國和白俄羅斯簽署合作協定建設中白工業園。目前,該項目已成為白俄羅斯招商引資的最大項目,也是中白間最大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

  專家認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之一,以園區輸出模式“走出去”已成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園區模式呈現出抱團出行、帶動區域發展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朱琳)

責任編輯:葛新燕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