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龐建國:同等待遇有利於兩岸融合發展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8月22日 13:59:00A

  國務院辦公廳在8月19日公佈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這是繼今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與國家發改委牽頭髮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之後,大陸方面進一步對臺灣同胞落實同等待遇的重大進展。

  去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就已經宣示,將要擴大深化兩岸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為到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臺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促進心靈契合。“31條措施”和居住證的推出,足以讓臺灣民眾感受到大陸方面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誠意。

  大陸一連串以促進同等待遇為主要意涵的惠臺措施,是否有利於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呢?這只要從“31條措施”公佈之後,臺灣輿論掀起一陣討論的熱潮,就可以看得出來。同樣地,臺灣同胞可以申領大陸居住證的消息出來以後,臺灣的媒體和網上也是關注的聲音不斷,顯示了這個動作觸及到許多臺灣民眾的內心深處。

  其實,注意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對於大陸的態度和兩岸關係看法的人,大概都知道,蔡英文就職之後,由於兩岸關係一直無法改善回溫,臺灣的經濟成長低迷不振,兩岸實力對比消長明顯,臺灣民眾的意向已經出現了變化。

  這個變化簡單地説,就是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蔡英文當局無法緩和兩岸關係,不能跳脫低成長、低工資、低期待的“悶經濟”困境,大家的生活難以改善,前途沒辦法樂觀。於是,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開始不斷下滑。

  在體認到民進黨執政無法帶領臺灣突破“悶經濟”的同時,臺灣民眾開始注意到大陸相對蓬勃迅猛的發展勢頭。大陸近年來的經濟增長率仍然排在世界前列,對比臺灣近年來總在3%甚至於2%以下的增長速率可是強多了。去年大陸的GDP已經是臺灣的22倍,若乘以6.5%的經濟增長率,意味著大陸每年可以增加1.4個以上臺灣的經濟量體,不斷擴大和臺灣的差距。

  這種鮮明的對比,只隔著一道窄窄海峽的臺灣民眾不會感受不到。特別是從前年開始,大陸方面加強了邀請臺灣年輕人到大陸企業實習和參訪創新創業基地的活動。這些年輕人有機會目睹大陸的進步情況,感受大陸的創新動能,許多人因而改變了他們對大陸的認知。他們回到臺灣之後,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和同學或同儕分享,形成了相當大的傳播效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受到“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越是年輕的臺灣民眾,一定就越“天然獨”。可是,臺灣競爭力論壇今年以來的民意調查卻發現,臺灣偏“獨”比例最高的年齡層是30至39歲,20至29歲的年輕人偏“獨”的比例反而明顯下降,同時20至29歲的族群對於“31條措施”反應最為正面熱切。

  這些跡象告訴我們,“天然獨”的趨勢不是不歸路,年輕世代由於資訊接受管道比較多元,對本身前途的選擇有更多想像,所以,越容易因為發展機遇的考慮而成為“理性統”。今年臺灣的高中畢業生出現到大陸念大學的風潮,甚至於在網路平臺上組團去考大陸的名校,就是臺灣年輕人態度變化很值得注意的信號。

  這些年來,大量臺商或臺幹前進大陸創業和就業,其中,成功順利者當然很多,但是失敗或不如意的也不少。有些鎩羽而歸的人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待遇不平等,無法和大陸的同行或同業公平競爭。這些案例多少會産生一些負面宣傳的效應,有些還被臺灣的綠營人士拿來説嘴。如何讓臺灣民眾在大陸可以享有和大陸同胞相同的待遇,的確需要花費心思。

  發佈“31條措施”和申領居住證就是同等待遇化很紮實的措施,可以讓前往大陸創業、就業、生活的臺灣同胞減少各方面的交易成本,降低風險。我們相信,只要有關的工作能夠做得細膩到位,大陸發展機遇的磁吸作用就會有效發揮,牢牢地吸引住臺灣的民心,有利於兩岸邁向融合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龐建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