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新年回顧與展望:蔡當局“對抗思維”是兩岸關係發展障礙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1月03日 12:07:00A

  2017年正值兩岸打破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30週年。30年來,兩岸關係克難前行,走上了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的歷史契機。然而,自從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再度在島內執政後,蔡英文當局頑拒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對內系統性地推行“去中國化”工程,對外千方百計擠入美、日地緣戰略同盟,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受到嚴重衝擊。本文謹從對2017年的回溯中,展望2018年兩岸關係的期望脈絡。

  一、中共十九大為對臺工作指明瞭方向

  兩岸僵局下,島內外各界高度關注中共十九大後如何為一個時期的兩岸關係定錨、定調,十九大報告權威而全方位地回應了各界關切。

  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高屋建瓴、以人為本、知行合一、繼往開來,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重要理念、目標任務、原則方針和主要措施。對做好新時期對臺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關乎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十九大報告畫出了清晰紅線,表明瞭絕不容忍國家分裂歷史悲劇重演的堅定意志、充分信心和足夠能力。

  同時,十九大報告的涉臺內容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現“兩岸一家親”的具體路徑。報告指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

  二、蔡當局“對抗思維”是兩岸關係發展障礙

  蔡當局和民進黨對兩岸關係定位的問卷始終採消極回避、負隅頑抗姿態,致兩岸制度化溝通協商機制和各項交流往來遭遇挫折,兩岸關係也面臨從“冷僵局”進入頻繁“冷對抗”的局面。

  蔡當局無視形勢變化,仍固守二元對立的對抗思維。對外,執意“拉美日抗陸”,兜售“沒有九二共識的互動新模式”;對內,一方面在“柔性臺獨”中構造“新臺灣國族認同”,一方面內政施政“不均衡、不穩定、不合作、不可逆、沒有正義”,引發廣泛民怨沸騰與持續社會動蕩。這又不斷刺激蔡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冒險投機、轉移焦點。

  (一)蔡英文兩岸論述本質不變而姿態百變,僵化保守且愈加強硬。蔡英文用文青辭藻掩飾不接受“九二共識”而欲概括接納兩岸交流成果,甚至幻想民共接觸的荒謬思維;是棄守轉攻,用“民意牌”、“民主牌”和“國際牌”向大陸轉嫁政治和道義責任,爭奪“兩岸對等博弈”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這種消極、盲動心態顯示,蔡對大陸的政治意志、戰略定力,以及對區域內外形勢存在嚴重誤判;其兩岸政策實質目標是為“柔性臺獨”護航。

  (二)蔡當局“柔性臺獨”路線持續禍亂兩岸關係,製造分離主義土壤。在李、扁經驗教訓上,蔡英文采取了更為漸進、隱蔽、實質和系統的“柔性臺獨”路線,通過全方位的“文化臺獨”和“國族分裂”,逐步強化“事實獨立”,為“法理臺獨”積累條件。

  一是政治制度上,對藍營快刀割肉,對“一中”庖丁解牛。其一,炒作“轉型正義”,利用“全面執政”優勢,推動“政黨法”、“促轉條例”和“黨産條例”等法規,以清查黨産、“還原真相”、“保密防諜”等名義和“司法”案件追殺藍營和“統派”。其二,遊走于“法理臺獨”邊緣,企圖以解構“中華民國憲法”和“釋憲性臺獨”,消解“一中”在臺灣的法理地位。

  二是文化認同上,“去中國化”與“國族分裂”並舉。“法理臺獨”無法一步到位,蔡當局聚焦于兩岸文化博弈主動權。其一,“去中國化”環環相扣,通過研擬“文化基本法”、洗綠“中華文化總會”等,從戰略和制度層面主導“文化改革”;為官民赴大陸和兩岸交流設限;以全面“去蔣”等操作清洗“中國”歷史記憶和政治符號。其二,既破且立,構建“臺灣國族認同”。滅國先滅史,亡族先亡文化,一方面,將“臺獨教育”升級為“臺獨課綱工程”,全盤肢解、扭曲文史教育,進行長期綿密的歷史記憶修改和國族認同重塑;另一方面,通過“語言平權”和鉗制中華信仰,拔高少數民族、殖民和新住民文化,試圖從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血緣地緣、民族基因和價值觀念上,人為製造與中華民族“殊源異歸”並具本體意義的“臺灣民族”。這種“國族分裂”路線也被稱為“文化臺獨2.0”,是“柔性臺獨”的“最後一里路”,為兩岸關係深埋禍根。

  (三)蔡當局兩岸路線缺乏自我更新動能,難與我正向而行。“柔性臺獨”是一條不歸路。蔡當局缺乏足夠的動能進行自我政策革新,回應大陸的問卷,而蔡英文聲望暴跌導致其不斷滑向深綠。蔡挾高民意就任之初,是其在兩岸關係上尋求突破的黃金時期。但在無能失德的執政品質戳破其皇帝新衣,聲望長期死亡交叉之後,蔡已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回應“一中”問題。在綠營“臺獨教條”和“做一任就下臺”壓力下,蔡甚至不得不啟用深綠的賴清德擔任副手,通過“公投法”修正。蔡當局未來仍將在順從民進黨內兩岸主流路線的基礎上策略性地迎合深綠,難有大幅調整。

  三、未來兩岸關係面臨風險與挑戰

  蔡英文當局上臺後,島內政治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強,為未來兩岸關係埋藏危機。

  一是“公投法”完成“修法”使未來兩岸關係變數增大。蔡當局完成“公投法”“修法”,大幅降低了“公投”提案、聯署和生效門檻。儘管此次“修法”不涉“領土、國號變更”和“兩岸協議”提案,但“公投”門檻的大幅鬆綁,在2018和2020選舉週期裏,會因“公投綁大選”效應而導致臺灣進入“繽紛公投時代”,開啟民粹的“潘多拉魔盒”。可以預料,未來形形色色的“公投”必將加大島內分離主義的聲焰,成為兩岸爆發危機與衝突的誘因。

  二是蔡英文面臨綠營內部激烈的兩岸政策與話語權競爭。2017年,隨著蔡英文政治能量的減弱,綠營內部不再像2016年民進黨“全代會”時那樣,全黨幾乎只有“維持現狀”一個聲音,而是形形色色的兩岸關係言論不斷衝擊蔡的權威與控制力。一方面,蔡的頑固顢頇嚴重干擾兩岸正常交往,坐困愁城的綠縣市長們需要施壓和曲隔;另一方面,展現挑戰“大位”的政治高度。而賴以“閣揆”姿態公開在立法機構“宣獨”,直接挑戰蔡“維持現狀”,則是看準蔡“弱勢”而與其爭奪基本盤。這意味著民進黨仍有有重回李、扁路線的可能。在2018、2020年的選舉週期,綠營各方力量出於政治考慮,與蔡在兩岸政策和話語權上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踩紅線”事件或將發生,碰觸兩岸關係敏感神經的風險增大。

  三是島內反“獨”促“統”力量遭打壓削弱,蔡當局兩岸政策失去有效制衡。其一,蔡當局試圖用“綠色恐怖”壟斷島內涉兩岸關係的話語權。在兩岸關係持續“冷對抗”、各項交流降溫的敏感時刻,蔡當局變本加厲祭出公權力大棒,針對“統派”和藍營人士製造“綠色恐怖”,展開系統性迫害,以對其人身、思想和言論的禁錮,使其喪失政治、社會與輿論影響力。特別是對王炳忠等多名新黨青年實施搜查、抓捕,顯示島內“統獨”鬥爭激烈程度升高。蔡當局想以此舉削弱支援“一中”認同的政治力量,為兩岸和平統一增加障礙。其二,藍營政黨自身也難以形成有效合力。整個2017年,國民黨因連綿不斷、內鬥激烈的公職選舉而陷入持續的內部損耗和路線矛盾,甚至於在面臨政治追殺和選情複雜的生存危機面前,也沒有國民黨內高層人物展現出統禦全黨、整合泛藍的鬥志與遠見,兩岸路線出現保守、後退,大幅挫傷國民黨的政治話語權。

  結語:新時代的機遇之光

  2017、2018更替之際的世界並不平靜。蔡當局在內外壓力下,在兩岸關係上冒險、甚至與大陸進行某種程度“正面對抗”的傾向有所上升,加上各種變數和不確定性的交互作用,以及兩岸缺乏互信溝通機制和風險管控渠道,在未來一段時期,不能排除兩岸關係由“冷對抗”發展為擦槍走火,正面對抗的可能性。

  但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同樣充滿希望與機遇。其一,兩岸經濟社會雙向交往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方面,兩岸經貿闖過政治險礁,持續發展。2017年,兩岸貿易額同比上升11.1%、大陸實際使用臺資同比增長37.0%。另一方面,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連續釋放政策紅利,為廣大臺胞來陸觀光、求學、就業、創業、經商和生活提供了激勵性的制度環境和同等待遇。廣大臺灣同胞感受到大陸的真情實意,搭乘大陸發展快車,提升了他們在大陸的收穫感和幸福感,激發了更多臺灣民眾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貢獻心智,順勢而為的熱情。其二,兩岸關係大勢促進島內民意認同轉變。在蔡當局逆勢而動的“柔性臺獨”路線下,島內民意出現了重要轉折。《聯合報》舉行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超半數民眾不滿蔡當局兩岸政策,並對未來兩岸關係存有新期待;同時“急獨”和“緩獨”人數降至2成,創下歷次新低;同時,高達72%的民眾對大陸觀感轉趨正向,帶動赴陸發展意願提升。其中30歲以下青壯年“西進”大陸求學、就業的意願最高,達到53%。類似的民意變動,在綠營機構“美麗島電子報”、“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中也有反映。這些數據客觀地反映出島內的民意流轉和民心所向。

  大陸正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擔當歷史使命,回應民心期盼,主導兩岸關係方向與大勢,驅動兩岸關係向著光明的前景發展。(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劉匡宇)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