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大陸學者王鴻志:以“中國路徑”引領兩岸關係發展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07日 18:39:00A

  黨的十九大全面總結了過去5年的偉大成就,擘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願景。總結這波瀾壯闊的5年,其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重要的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在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對臺工作砥礪奮進,克難前行的力量之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特徵的“中國路徑”,對臺灣的影響力、震撼力、感召力持續增強。未來要努力將“臺灣經驗”融入“中國路徑”,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路徑”對臺灣的影響力持續增強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意。在這條偉大而艱辛的追夢路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路徑”更加成熟而富有魅力。回首5年,“中國路徑”所表現出的“軟實力”,對臺灣島內形成潛移默化影響與比較效應。

  一是執政能力的影響力。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奮鬥,中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並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與復蘇的重要引擎。這些成就的取得,關鍵在執政黨與執政者的領導水準。雖然曾經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存有偏見,特別對政治體制與治理模式常常指手畫腳。但從1997年抵抗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從減少國內貧困人口到穩定就業,從縮短城鄉差距到加快城鎮化步伐。中國政府以實實在在的巨大變化,讓老百姓用切身感受為執政黨投下滿意票,外界曾經的偏見也為更多讚賞所替代。當然,中國的執政黨始終清醒,“行百里者半九十”,自身執政能力還需不斷加強,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與之相比,臺灣執政者的執政能力,則在當選後直落的民調與經濟指標中無可回避地得到驗證。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當選者與民眾的“蜜月期”均短得可憐,隨之進入支援度持續走低的旋渦,不得不依靠頻繁更換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等手段緩解壓力。臺灣執政者的困境,也是其迷信選票機制下,執政黨執政能力不足的反映。

  二是為民情懷的感召力。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産黨人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陸領導人始終強調執政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對於那些脫離群眾,甚至是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堅決懲治。近年來,通過落實“八項規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使黨群幹群關係得到明顯改善,努力做到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執政黨和執政者的奮鬥目標。臺灣則在選舉政治與藍綠二元結構下黨爭不斷,執政者所謂的為民情懷只是以討好特定選民為出發點。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後,其以“轉型正義”為名的多種舉措,也是要鞏固“綠營基本盤”,全面弱化國民黨。

  三是胸懷視野的感染力。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大陸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也並未在成績面前滿足,而是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同時,深入開展全方位外交佈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努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中國貢獻。而臺灣在民進黨上臺後,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為核心的“九二共識”,利用執政資源,全面推動“柔性臺獨”。利用修改歷史教科書、“去孫去蔣化”、限縮兩岸交流等手段,加緊切割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繫,不惜扭曲臺灣青少年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建構錯誤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其手段目的,與中國共産黨及其領袖所展現的民族情懷與全球視野對比鮮明,隨著時間推移也會在臺灣社會引發反思。

  四是自我修正的震撼力。幹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召開七次全會,就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這些決策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勇於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的品格。通過5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形成並鞏固發展。中國共産黨人以“刮骨療毒”、“自我革命”的意志,展現出強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凝聚了黨心民心,贏得了外界讚譽。而臺灣受選舉政治制約,政治人物往往在選舉前大開選舉支票,選後無論是內部改革還是制度創新,一旦遭遇利益集團等阻撓,就易明哲保身知難而退。

  十八大以來的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中國共産黨人以謀民族復興、促人類進步為出發點的治國理政思路,獲得廣泛認可。雖然臺灣方面長期養成了對大陸“報憂不報喜”的習慣,但事實勝於雄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士也以更加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大陸。臺灣學者湯紹成、趙國材等撰寫的《從臺灣看大陸》一書認為,幾十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相信隨著這類著作與聲音增加,“中國路徑”對臺灣的影響力也將持續深化。

  兩岸一家親,共用發展成果

  十八大以來的對臺工作砥礪奮進,克難前行。未來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中,依然不能缺少兩岸同胞攜手同行。

  一是“臺灣經驗”值得汲取。臺灣在上世紀70-80年代實現經濟騰飛,以威權統治為基礎的“東亞模式”是促其發展的制度基礎。“解嚴”之後,臺灣政治上逐步陷入藍綠二元對立,對經濟發展造成制約。在社會文化領域,臺灣曾大力提倡中華文化,為幾代人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但隨著近年來“臺獨”勢力坐大,民進黨執政後不斷推動“去中國化”措施,導致中華文化受到“臺獨”分子丑化。“臺灣經驗”正反兩方面的路徑提醒我們,選擇發展道路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歷史文化是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血脈。

  二是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國家治理、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的重大實踐經驗,無論對發展中國家、華人社會還是兩岸三地全體中國人,都是影響深遠的歷史性成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要力求將“臺灣經驗”融入“中國路徑”,使兩岸治理能力取長補短,共同以中國智慧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作者:王鴻志,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