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中美貿易戰 蔡當局“經濟去中”是自殺行為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4月09日 13:12:00A

  美國挑起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民進黨當局著手盤點相關輸美産品的“含中成分”,試圖以其他地區産品取代大陸原材料,以免被美國制裁舉措波及。臺灣好《旺報》9日發表社評説,在當前臺灣“獨”派坐大氛圍下,蔡當局做法很容易擴大化為“經濟去中”風潮,導致産業界減少自大陸進口。若觸發大陸對台貿易報復,管制臺灣産品銷進大陸,臺灣經濟將受重創。蔡當局不可不慎。

  社評指出,美國從鋼鋁産品開啟全球貿易戰,蔡當局派員赴美爭取豁免制裁,美方要求臺灣處理鋼鋁産品的大陸原材料問題。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本月初要求臺當局“經濟部”,儘快協助業者厘清臺灣銷美鋼鋁産品的“含中成分”,作為爭取美國豁免制裁臺灣的談判依據。

  為此,臺當局“經濟部國貿局”、“工業局”邀集近百家鋼鐵貿易商和製造商舉辦説明會,並表示最壞情況將是限縮大陸鋼品進口,即已開放品項需取得輸入許可證才能進入臺灣,未開放品項則停止接受專案申請輸入,至於鋁的部分,亦同步處理中。

  《旺報》評論説,臺當局“經濟部”執行這件事的態度,讓相關業者感覺,蔡當局是急於排除這種“含中成分”,以充分迎合美方要求。可是,業者一旦停用大陸進口鋼鋁原材料,而改由臺灣本地或第三地供貨,貨源是否充足,品質是否穩定,都讓業界困惑。

  社評又指出,蔡當局上任後,一直處心積慮淡化兩岸經貿關係;這次以回避貿易衝突,及爭取對美談判籌碼為由,而大力盤點並有意排除銷美鋼鋁産品的“含中”成分,正好符合了蔡當局淡化兩岸的經貿戰略調整。

  除鋼鋁産品外,其他一般貿易産品的“含中”成分,也開始受到蔡當局關注。媒體報導,臺灣主管機關已就此和進出口公會及代表性貿易商接觸,以掌握其貿易業務裏的“含中”成分。跡象顯示,蔡當局清查産品“含中”成分的動作正在擴大,形成“經濟去中”傾向。日前廈門臺協回臺徵才竟租不到場地,臺灣方面陸委會禁止臺灣民眾任職中國銀行等事件,都是徵兆。

  嚴格説來,大張旗鼓清理外貿産品“含中”成分,即便能得到美國豁免對臺懲罰性關稅,卻可能重挫兩岸經貿關係,臺灣將得不償失。當前臺灣“獨”派猖獗、氣勢淩人,在這種氛圍下,蔡當局對外貿産品含中成分的排拒態度,難保不會使“經濟去中”傾向演成社會風潮,導致在地廠商為免抵觸當道政經風向,而儘量減少自陸進口商品,那就有觸發大陸對台貿易報復的重大風險。

  社評表示,必須清醒認識,對臺灣經濟貢獻最大一向是大陸。換言之,若無對大陸龐大順差支援,去年臺灣對全球貿易形成巨大逆差。相較之下,去年臺灣和美國貿易金額就差一截了。臺灣對美貿易順差只有67.69億美元,不及臺灣對大陸順差的10分之1。

  社評又表示,由此看來,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實勝過美國市場之於臺灣。如今,蔡當局只是為了充分配合美國特朗普政府任意性的貿易要求,就卯勁排除臺灣貿易産品的“含中成分”,是一种經濟自殺行為。

  排除“含中”成分舉措,一旦演成“經濟去中”風潮,很可能觸發大陸對台貿易報復,而使臺灣經濟陷入險境。臺灣將失去大量對陸貿易順差,並導致經濟冷卻。

  蔡當局致力減輕美方貿易制裁壓力,維護臺灣産品對美出口商機,原本是職責所在非做不可,但須審慎評估利弊得失,做好風險管理的兵棋推演,並與各方溝通。蔡當局卻一味爭取“美方信任”,忽視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高度重要性,過度急切排除貿易産品“含中成分”,將為臺灣經濟帶來深不可測的風險。“拒中”思維應適可而止,以防控風險為是。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