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整合“31項措施”蘊含的商機 為青年拓出路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4月02日 10:37:00A

  臺灣《中國時報》4月2日發表社論指出,大陸《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項措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從近期媒體的討論及相關民調顯示,“31項措施”對臺灣經濟社會的影響不容低估,民進黨當局如果採取“閉關政策”,對臺灣長期的傷害將更可怕。

  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是從政治角度認知“31項措施”,民眾卻是從經濟角度出發,企業更從商機角度切入。政治上的主觀意願往往不敵經濟上的客觀事實,更是不能違背人性與民眾意願。過去20年,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文字遊戲,都未能遏止歷史潮流,反而因工廠搬遷,資金、人才與技術持續流失,對臺灣經濟體質造成長期傷害,殷鑒不遠。

  兩岸經濟文化往來,具有強烈的經濟社會誘因與能量,臺當局只能順勢而為,無法逆勢操作,挑戰經濟法則與人性要求註定徒勞無功。

  社論又指出,細究“31項措施”對臺灣可能的影響,就服務業範疇來説,在開放領域之外,其實還會誘發許多衍生性商機,其潛在規模將隨著新開放行業受臺灣民眾接受度的提升,以相對比例方式成長。此等商機未來確實具有相當潛力,業者應可考慮完成先期籌備作業,適時投入營運,創造利潤。譬如,對臺灣民眾開放大量證照考試科目,只要注意到兩岸技能與專業資格檢定,不論是課目與標準都有所差異,臺灣正規教育體系不可能針對大陸檢定項目進行教學,因此就替補教業者創造出營運空間。

  大陸證照含金量愈高,愈能吸引臺灣民眾“跨海西進”,到大陸考試取得證照就是補教業者的商機,可以設立檢定考試專班招收學生。當設立補習教育課程,又有足夠學員支援營運後,就會帶動補教周邊商品的商機,其中包括教材、題庫與應試旅行服務,其實都可在臺灣補教業與旅遊業基礎上,獲得發展營運空間。

  兩岸商貿往來多年,各類型商情服務網站早有相當規模,涵蓋行業幾乎無所不包。但對“31項措施”開放應試取得證照的行業來説,許多都還是處女地,根本還未開發,對商業情報業者來説,存在無限潛力。

  社論表示,再就臺灣人力仲介與就業服務企業來説,透過資訊網路營運,早將觸角深入大陸,紮根甚深,立足已穩,但就“31項措施”所開放、須具大陸專業與技術證照的相關行業來説,卻是並未涉足尚待開發的領域。如何將商情、考照與就業三項服務串接,以“一條龍”的服務模式,滿足臺灣民眾需求,其實充滿各種創造服務商機的可能性。

  到目前為止,大陸商情網站與出版品業已步入正軌,具有相當規模。補教業者更是臺灣文教業強項,而人力仲介與就業服務的營運亦是有聲有色,在大陸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絕對不能坐任錯失此等商機。

  業者能否配合大陸頒布的新措施儘速投注資本,掌握相關行業商情,發揮産業垂直分工規劃,建立營運體系,有賴業者本身合縱連橫相互溝通,但臺當局主管機關若不聞不問,昧于政治算計抵制兩岸交流,根本上就是治理失能,亦是辜負人民付托。

  社論還説,“31項措施”出臺後,未來大陸文教機構赴臺就此政策合作,不論是大陸正規教育機構與臺灣院校學術交流,甚或是補教業者,都可能提供考照前的銜接教育與訓練課程,便利臺灣學子“渡海”考照,兩岸在此方面的合作,空間確實存在,亦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臺當局有責任為青年尋出路,替企業找生機,給兩岸留善意,向歷史負責任。面對兩岸交流往來,希望能在互動中創造出正面能量。唯有真心相待才能互惠互利雙贏,臺當局應當積極支援、樂觀其成。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