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臺灣重回“熱區”的悲哀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2月21日 10:51:00A

  美國肯塔基大學軍事問題專家法利(Robert Farley)近日撰文指出,臺灣是2018年僅次於朝鮮而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另一個可能爆發戰爭之地烏克蘭則排在第三位。對此,臺灣《中央網路報》21日發表評論説,臺海局勢遭到如此評估,實在值得臺灣朝野高度正視及嚴肅省思,為何曾經在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和平發展了八年的兩岸關係,竟然得而復失?

  文章説,1993年的汪辜新加坡會談和1998年的辜振甫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的事務性商談及政治對話,雙方原本有機會沿著和解和談的道路走下去,但是,1999年李登輝宣稱兩岸為“國與國關係”,不僅阻斷了汪道涵訪台的計劃,大陸還為此舉行空前最大規模、動員十萬部隊的對臺軍事演習。當時,臺灣方面甚至研判兩岸可能發生軍事性的流血衝突。

  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持續在“臺獨”的路上衝撞,大陸為此制訂了“反分裂國家法”,載明以“非和平方式”應對“臺獨”及和平統一失去希望的情況。曾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容安瀾即指出,陳水扁所謂制訂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刺激大陸制訂該法。於此形勢下,臺灣海峽成為國際各方認為和朝鮮半島一樣,是東亞地區兩個可能爆發戰爭的“熱區”(Hot Spot)。

  所幸當時在野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于2005年4月赴大陸進行“和平之旅”,達成了國共兩黨和解,也給兩岸在斷流、對撞之外,有了交流、對話的另一種選擇。這為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勝選執政,添加了極大助力。馬上任後,兩岸即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恢復中斷了9年的制度化協商,臺海局勢轉趨和平穩定,國際各方的正面評價蜂涌而來。

  例如2008年7月,曾對臺海局勢多次表示憂心的太平洋美軍司令基廷改變判斷而説,兩岸已經“非常、非常不可能”發生戰爭;2009年1月,美國副國務卿奈葛彭説,兩岸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階段”;同年2月,甫上任的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説,美國受到兩岸開始對話的鼓舞;同一天,美國情報總監布萊爾説,國民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是近年最正面的發展。

  其後八年裏,兩岸的制度化協商簽署了23項協議;至2013年,兩岸進一步建立國臺辦與陸委會之間的聯繫機制並展開雙方首長互訪;2015年更舉行了歷史性的兩岸領導人會談。

  然而,一切都在2016年5月蔡英文上任、民進黨執政後逆轉。由於蔡當局拒“九二共識”,民進黨大力推行“去中、反中”,兩岸的協商與聯繫機制完全斷裂,沒有任何國際人士再肯定兩岸關係,甚至又轉趨憂心。如今,更有人研判臺海是全球第二位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實在不幸。臺灣的執政者對此究竟將如何向人民負責?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