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剡溪邂逅臺灣老鄉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02日 19:40:00A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本文導讀】1949年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千千萬萬的國民黨士兵被迫與親人分離遠赴海峽對岸,長達近40年的兩岸隔絕自此開始。終於在1987年的10月,兩岸開放交流,這些臺灣老兵的思鄉之情終於得以排解,他們也可以有機會好好遊覽一番祖國的大好山河,並親眼見證祖國的繁榮富強……

剡溪邂逅臺灣老鄉

浙江奉化蔣氏故居。(網路圖片)

  作者:李陽波,江蘇徐州

  出差寧波,文友邀我奉化一遊。溪口去過五六次了。每次都有新的感慨,想來令人動容。

  那天小雨剛停,我等一早從寧波驅車直抵溪口。照例先經過武嶺門。武嶺門乃溪口門戶,最早是矮小破敗的武嶺庵,1930年蔣介石得勢後,將其改建為三間兩層雄偉堅固的武關式城門,門額“武嶺”二字係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所題,背面有蔣介石手書的題額。據説,武嶺一名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有關,武嶺與武陵諧音,風光堪比桃花源。

  我們沿著旖旎的剡溪走去,先後參觀了蔣氏故居玉泰鹽鋪、豐鎬房、小洋房等處。午後又驅車瀏覽了雪竇山妙高臺和張學良囚禁處。或登高望遠、或探幽攬勝,在飽覽“青山看不厭,綠水去何長”風景同時,重溫了中國現代史上不少掌故。

  解放前夕,如何處置蔣氏老宅成為一個敏感話題。1949年4月解放軍攻克南京前,毛澤東就明確電令前線部隊“佔領奉化後不要破壞蔣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解放溪口的部隊堅決執行這一最高指示。當時官兵生活供應緊張,只能以粥度日,豐鎬房裏存放的大批糧食卻顆粒未動,其他物品也得到妥然保護。

  1958年,金門炮戰正酣,民主人士章士釗致函告訴蔣介石“溪口花草無恙,奉化廬墓依然”。“文革”初蔣母墓遭損,及時報告中央,得以保護。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和平統一”大計。廖承志建議中央撥款30萬元修繕了蔣氏故居和墓園。1981年胡耀邦在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大會上説“溪口塋墓修復一新,廬山美廬保養如故”,引起海內外轟動。蔣經國得知後感嘆道:“共産黨做了一件好事,這筆錢該由我出……”

  我們返回鎮上已近黃昏,忽然想起,該去蔣經國生母毛氏墓看看。毛福梅于1939年12月在日寇空襲中不幸罹難,蔣經國積家仇國恨滴血盟誓,寫下“以血洗血,還我河山”八字誓詞。我們趕到墓園,已過了開放時間。猶豫間,又走來七八位遊客。他們也吃了閉門羹,七嘴八舌惋惜道:“來晚了,還是來晚嘍,明早就要離開,咋辦哩……”

  陪我遊覽的周先生曾任寧波天一閣館長,人緣極廣。見此情景,他讓我稍候,説去想想辦法。遊客們覺得有了希望,也站在一旁等候。從他們衣著打扮,我一時分不清來自港、臺或海外。但兩位上年紀、戴遮陽帽老先生對話中夾帶“咋辦哩”、“中不中”的方言,令我好奇起來。很快周館長領著一位中年婦女匆匆走來,那女士一邊開門一邊説:“對勿起,大家久等了!各位遠道而來,阿拉應該照顧一下的!”大家連聲道謝,自側門魚貫而入。

  老周毛遂自薦當起導遊,講起當年蔣經國血書祭母的往事,海外客個個面呈悲壯之色。

  一位老先生頓著拐杖道:“蔣家三代不管咋説都有愛國心,蔡英文和民進黨一夥孬種肆意妄為大搞‘臺獨’,絕無好下場!”

  另一位介面道:“現在又搞啥子‘去蔣化’、‘去中國化’,白日做夢吧!”

  兩位老人掏出幾張報紙説:“你們看,香港媒體有報道……”他指著報上文章,我走近一看,是新近的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醒目標題是《99歲郝柏村南京拜謁中山陵》、《黃埔將領聚長春吁反‘獨’促統》、《臺抗戰老兵:兩岸都是中國人》。他倆齊聲道:“任何人都得尊重歷史、正視歷史,海峽兩岸一家親,同胞骨肉咋能分?‘以武拒統’不得民心、自不量力!”

  我問他倆:“兩位可是山東人?”他倆笑道:“俺倆都是徐州人,臺灣老兵!”我伸出手來:“幸會、幸會,我是徐州人,老鄉見老鄉,有緣啊!”鄉情鄉音一下拉近彼此距離,他倆高興地跟我攀談起來。

  原來他倆同庚,今年都是86歲。一位姓馮新沂人,一位姓曹邳州人,1949年隨“國軍”去臺灣,分在同一連隊。80年代相繼移民美國和澳洲,一個教中文,一個辦實業,退休後曾結伴回大陸探親旅遊。馮先生説,去臺前他倆曾駐紮奉化縣城一年多,卻無緣來溪口一遊,這次是專門來觀光的。曹先生道:“俺倆先到香港,領略了香港回歸20年大慶氣氛,還有幸目睹‘遼寧艦’航母雄姿,祖國強大了,海外華人振奮哪!”

  從毛氏墓出來,方知我們都下榻花園酒店,大家連説“有緣”。回房盥洗完畢,我和周先生剛到餐廳坐下,馮、曹二位也興衝沖走來。他倆説:“難得在溪口遇老鄉,今晚咱們好好乾一杯!”大家連聲叫好,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席間,大夥談起國人都有濃厚鄉愁和戀家情結,老蔣也不例外。1949年逃離溪口時,他含淚道“何時再得歸喲!”在臺26年,這位漸漸蒼老的“軍政強人”唸唸不忘故鄉。蔣經國也常常念叨溪口,晚年曾言,想葬在母親毛氏身邊。“是啊!”馮先生説,經國先生幼時在溪口與母相依為命,這裡有他最美好的記憶。當上臺灣地區領導人後,他還多次在公開場合談起溪口。他説“兩岸畢竟血脈同根,政治歧見難道一直讓海峽成為阻隔民族來往的鴻溝嗎?”當他從電視裏看到大陸方面祭祀蔣母墓園的鏡頭,老淚縱橫寫道:“溪口豐鎬房燈火闌珊,念親恩,思故鄉……”

  我説,正是出於家國情懷,1987年蔣經國決定開放國民黨老兵和“外省人”回大陸探親,一舉打破兩岸38年水火不容的僵局。但蔣經國本人直到1988年去世也沒能回溪口老家。馮先生道,蔣緯國也思念大陸,有人問他夙願,他脫口説:“我是中國人!做夢都想回大陸!我想大陸都想瘋了!”由於身份敏感他也未能回來,但只要拿起親友拍攝的溪口照片,他就反覆端詳、看得發呆,眼冒熱淚。倒是蔣經國之子蔣孝嚴,自2000年至今已四次回溪口祭祖歸宗,還直言“回家的感覺真好!”

  窗外剡溪波光粼粼,姹紫嫣紅的霓虹燈將溪口之夜輝映得分外妖嬈。廳堂裏傳來越劇《梁祝》纏綿的旋律,我問他們愛聽嗎?他倆笑道:“越劇蠻好聽,但太過柔軟了,不如老家梆子鏗鏘有勁!”我説,你們回徐州就能過把梆子癮嘍!曹老説:“前幾年河南‘梨園春’到雪梨演出,俺倆專程去過了一把梆子癮勒!”談笑間,大家頻頻舉杯,一瓶花雕很快見底……

責任編輯:何建峰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