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臺商吳幸娟:努力架起兩岸溝通交流的橋梁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5月04日 14:30:00A

臺商吳幸娟。(台灣網發)  

  【題記】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間,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隨著不斷發展,祖國大陸已經成為臺灣同胞發展事業的一塊熱土。臺商是來大陸投資興業的廣大臺胞的代表群體,他們較早參與到大陸的經濟建設,分享到了大陸發展機遇,為維護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貢獻。許多臺商是大陸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在為祖國大陸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追逐和成就著自己的夢想。 

  【人物小傳】吳幸娟,合庫網際網路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第十九、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臺灣中華職業認證交流協會理事長。 

  台灣網: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許多臺商較早到大陸謀求發展,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長期在大陸生活和工作的臺商,請您談談這些年在大陸的感受。 

  吳幸娟:1997年的時候,因為工作我第一次來大陸,到現在已經20多年。當時我負責的是公司産品的教育培訓,在大陸巡迴講課,去過五六十個城市,幾乎可以説是“大陸通”。 

  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陸的發展飛快,網際網路科技很先進。比如,2004年我剛到廈門的時候,房子不夠漂亮,路也不是很寬,尤其是廁所,衛生部分很差,而現在的廁所不僅乾淨十足,而且很現代化。我很欽佩大陸的建設,這些年廈門的道路建設可以用“飛”來形容,像“火箭飛”一樣的迅速,廈門這些年的變化特別大、建設速度很快。 

  對於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我有切身的感受,比如之前在銀行排隊兩三個小時才能辦理業務,現在都不用自己去銀行,直接在手機操作就可以轉賬等。網際網路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交通和餐飲也變得十分便利,手指動一下,車子就走到你面前,食物就能送到家門口。 

  台灣網:您當初是什麼樣的機緣來大陸發展的?您是否把握住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和當時相比,現在的投資環境發生了哪些改變? 

  吳幸娟:我辭去原來教育培訓的工作後,到臺灣的一個土地公司當顧問,開始接觸房地産,我負責公關事務,就是與大陸方進行溝通。對房地産這一行業深入了解後,我發現大陸房地産可以投資,2008年我就開始投資廈門的房地産。 

  我當時用臺胞證可以買房子,投資房地産,改革開放的政策讓臺胞能夠來大陸置業。我認為我把握住了大陸改革開放的機遇,當時的投資讓我受益。包括現在出臺的31條措施和廈門的60條,這些措施有利於我們臺商發展,我們會儘量地把握這個機會,然後再加碼投資。 

  現在因為大陸經濟的發展變化,不能只做房地産,我轉向其他的産業,比如“網際網路+”,我現在做的是“網際網路+産品”,就是銷售産品,我開了一個微店,比如從法國進口了紅酒,以前要在酒莊裏面賣,在酒莊買,現在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進入微店,喜歡哪一個,你就可以點,就可以送到你家,所以網際網路為各行各業帶來便利。 

  台灣網:今年228日,國臺辦聯合29個部委推出了31條措施,近期廈門也出臺了60條,如支援臺資企業公平參與廈門市、區政府採購,鼓勵、支援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幫扶資金和政策支援等,您對這些措施有什麼看法? 

  吳幸娟:31條措施中有一條是“臺灣同胞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資格考試”。我是臺灣中華職業認證交流協會的理事,從事資格認證工作。31條中的這條措施,讓臺灣同胞有公平的機會參加相同的考試,這可以吸引臺灣各行各業的人才來大陸發展,從而讓更多的人在大陸能夠發揮自己的所長。 

  當然,我也希望對於臺灣人才的資格考試可以簡化一些,比如臺灣青年在臺灣已經考取了醫師證,如果來大陸從事相關工作,還得重新考,在臺灣考取這些資格證也很不容易。現在臺胞在廈門考駕照就簡化了很多,已經在臺灣取得駕照的臺胞,只需要進行筆試,路考的部分就不用了。 

  如果可以以證換證,相對應的換成中級證照、高級證照,或者簡化考試,這樣能節省很多人力成本。至於是簡化考試或者是換證,這可能再做一個細節的研討,比如在資格認證上,筆試做加強或者進行部分的考核等。  

  台灣網:您對兩岸産業交流合作有什麼看法? 

  吳幸娟:兩岸之間的産業應該優勢互補,互相學習。現在大陸網際網路發展很快,我們成立了兩岸網際網路協會,想把大陸的網際網路技術帶回臺灣,希望臺灣的網際網路能夠跟上大陸。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臺灣好的東西帶過來,把大陸好的東西帶回去,我們臺商回去後也影響著其他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能夠來大陸學習。 

  大陸的農業可能需要提升,尤其是土壤方面需要改良,讓土壤更健康,生産出來的食物就會比較好,還有就是農業的一個經營,觀光農場這樣就很不錯。臺灣做的比較好的是各行各業都有一個觀光工廠,在臺灣有一千多家觀光工廠,寓教于樂,大家可以邊玩邊學習。我覺得在大陸也可以推動。比方説,做香腸,有一個香腸的觀光工廠,讓大家知道香腸是怎麼來的。玻璃很漂亮,在玻璃觀光工廠就能看到現場生産玻璃。 

  大陸的茶葉很不錯,所以每個地方的茶葉都可以做觀光工廠。我覺得大陸除了網際網路這種超科技便捷之外,品牌的內涵部分還可以再做。臺灣有些企業,它一開始做就做百年的企業,鼓勵企業長久的生存。臺灣有“匠人的精神”,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專注,把它做好。兩岸都需要這種“匠人的精神”,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可以一起成長。 

  台灣網:您是廈門臺協的理事,請您談談廈門臺協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吳幸娟:廈門臺商有4萬多人,廈門臺協有700多個企業會員。臺協的主要工作是服務台灣人在大陸的就業和創業,組織臺生就地實習等。臺灣的企業遇到問題自己無法解決的,我們臺協就會幫助做協調工作,臺商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向臺協求助。作為廈門臺協的理事,我的工作是負責涉外,包括友方的接待等工作。 

  我們鼓勵臺灣人走出來,不要那麼地封閉,來大陸看一看。現在各地臺協、臺企聯都在協助臺灣青年走出來,比如像廈門有很多孵化基地,廈門的每個區都有這樣的基地,給臺商補助,臺灣青年到廈門創業可以有場地免租金、住宿補貼等便利政策。我們現在的想法就是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人了解大陸,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經濟起飛。 

  台灣網:您對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吳幸娟:我覺得創業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我的建議是臺灣青年先來大陸就業,先學習,再創業。先到大陸來看看,先學習和考察,邊學邊做,深入了解後,覺得自己的創業項目是有發展前景的再進行創業。很多臺灣青年創業失敗,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大陸這邊的狀況。儘量不要單槍匹馬來創業,可以跟合作夥伴抱團過來。我當初來投資房地産,也是一點點開始投,不能亂投。所以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一定要務實,先從小做起,先從學習做起,了解環境,讓自己的産品或者企業能夠適應大陸的市場。(台灣網 張亞靜) 

責任編輯:張亞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