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臺商二代“三十而立” 在第二故鄉經營“北漂”生活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年12月17日 16:37:00A

  (改革開放40年兩岸緣)臺商二代“三十而立” 在第二故鄉經營“北漂”生活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臺商二代“三十而立” 在第二故鄉經營“北漂”生活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改革開放40年間,穿梭兩岸的臺商不計其數,伴隨生意移居大陸的臺商第二代早年遠離舒適圈,在青春期經歷陌生與苦悶。如今,這一群體多已成家立業,其中一部分選擇留在大陸,或接手家族生意、或另辟新天地。

  1995年,14歲的黃國書離開寶島、隨父母搬至北京近郊,成為順義縣(現順義區)第一中學校史上的首位臺籍學生。但彼時的他很難理解父母捨棄繁華、舉家北遷的決定,滿心無奈。

  黃國書坦言,雖然在學校“頗受矚目”,但生長背景的差異加之方言的不適應,很長一段時間裏讓他過得“魂不守舍”。身處異鄉一面思念家鄉、一面勸自己要融入環境,不知何時起,性格溫和的“臺灣仔”慢慢地被週遭接納,他甚至開始與北方孩子們“稱兄道弟”。

  2000年,黃國書通過面向港澳臺學生的招考,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在這所頂尖高校裏,他被才華橫溢的新同學們深深折服,暗自慶倖眼界打開的同時,還做好打算“今後不回去了”。

  幾乎在同一時期,臺灣女生陳洛婷從淡水中學音樂班轉學至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大陸最高音樂學府的升學考試。

  “臺灣同學當時對我到北京唸書的決定不能理解。”一直在廣東沿海有投資的陳洛婷父親確信,女兒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大陸。這位17歲的女孩也未讓父親失望,度過一年“睜眼練鋼琴、閉眼睡覺”的封閉生活後,她順利上榜。

  本科期間,陳洛婷轉變方向,選擇新鮮學科音樂治療專業,還遠赴紐約攻讀碩士,畢業後返回北京的母校擔任教師。

  世紀之交的頭幾年,北京因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等進入飛速建設階段。與此同時,臺商在大陸的發展也步入嶄新格局,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在東南沿海辦廠,于北京開設辦事機構。

  正因親眼目睹此間改變,陳洛婷、黃國書感嘆“被上一輩人早早地安排來京,是‘賭’對了”。身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巨大變化之中,兩位年輕人對北京也越發有融入感,身臨其境的求學、工作經歷,也讓這座城市與他們青春回憶産生緊密聯繫。

  2010年以後,黃國書在臺灣服完兵役返京,進入企業管理層,家族事業從食品加工轉為三産融合發展,企業近年還借大數據轉變傳統模式、反點獲利。陳洛婷則是一面在母校任教,另一面開設個人工作室,用音樂為需要幫助的特殊兒童、孕婦、患病老人進行治療。

  隨後數年,兩岸交流更為熱絡,北上求學、就業、創業的臺灣青年絡繹于途。相比于中學“被迫西進”的上述二人,曾在廣東珠海創業的莊威于2014年才選擇落戶北京,並看準時機、啟動快速剪髮項目“星客多”。

  “讓我有信心獨自創業的,是對大陸消費者的了解和將傳統理髮向網際網路轉型的決心。”他的父親于上世紀90年代赴大陸,幾年後建立起從培訓到經營的全套美容美發産業鏈。雖然創業內容與父親的事業有重合,但莊威卻從未想過接手家族企業。

  他將快剪和在大陸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技術綁定,“星客多”自2015年上線至今,已成為“網際網路+理髮”領域的指標性品牌之一,在京滬等地擁有百家門店。作為留在大陸發展的非典型臺商二代,莊威“後來者居上”,在傳統行業裏尋覓到新商機。

  如今,臺商第二代們大多年過而立,有的甚至已開始孕育家族第三代成員。無論是否接掌生意,他們都已把北京視作第二故鄉,並在這座城市經營著與他人無二的“北漂”生活。

  面對中新社記者,三位受訪者們都提及,他們這代人隨長輩初來乍到,很少為經濟發愁;現在的臺青們獨自前來,不僅要調整心態、更需解決溫飽問題。他們提醒,相對於崇拜“個人英雄主義”的老一代臺商,當下的年輕人更應切記“不分身份、不劃圈子,彼此合作”。(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