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臺媒:“拔管”讓民進黨的畫皮無所遁形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5月04日 11:39:00A

  對於臺當局“教育部”處理臺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一案,4日《中央網路報》的透視集文章則指出,蔡英文當局不愧是選舉起家的,故意挑個星期五下午宣佈“拔管”,一方面以為放個週末,反對聲浪自然斷氣;另一方面也為深陷溢領獎金、濫權包庇、違法兼職、剽竊專利的“教育部長”轉移焦點。殊不料,反彈力道超乎想像,延燒至今,如意算盤未必能夠實現。

  “拔管”事件最值得深思的,已經是政治問題表像下,臺灣教育界、學術界內部暗黑勢力的橫行霸道,以及他們和執政當局裏應外合的完全曝光。同樣的一票人,30年來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校園民主”、“大學自治”都是他們的功勞;如今張牙舞爪試圖阻擋校長任命案,而暴露本身法西斯的真面目,或許將成為這“拔管”案最具現實與歷史意義的一個面向。

  臺灣《中央網路報》4日發表社評説,在此一事件上,臺當局“教育部”只是“執行上意”的劊子手而已,一開始,“教育部”還想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找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但實在找不到,於是換另個“部長”來快刀斬亂麻。臺當局“教育部”所列的理由,證據不足,法理不適,完全站不住腳。

  民進黨當局為什麼非得“拔管”不可?民進黨心中的理由不能明説,在他們眼中,管中閔就是“外省”藍營的具體象徵,由他來擔任全臺首屈一指大學校長,真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民進黨為什麼即使面臨相當的社會反彈,也不計代價要“拔管”?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所思所為都在於如何全面掌控臺灣社會,包括擊垮國民黨等反對勢力等等,以保證可以永續執政。民進黨從“拔管”到現在,不只是騎虎難下,而是必須獲勝,因為只要獲勝,最具有社會號召力的學界就完全成了民進黨的禁臠。

  最近,臺灣反對“拔管”的力量已經形成,但民進黨當局認為這一股力量十分有限,親綠的學者與學生都不會參與,甚至於反對,因此只要限制其擴張,阻撓其聯合,必定可以讓其無功而退,然後再來秋後算賬。這正是民進黨從完全執政以來所塑造的恐怖氛圍。

  老實説,今日臺灣的大學已相當程度被綠化,這一次“拔管”成功後,就可以向全面綠化邁一大步。“拔管”成功,等於是社會向臺當局繳械,學術向政治低頭,因此,“拔管”已成了臺灣民主的生死關頭。

  《中國時報》4日社論也指出,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之後,其選擇的並不是休養生息、不是藍綠和解、不是兩岸和平、不是建設臺灣。而是傾其一切力量,打擊政治上的異己,想用“不當黨産處理條例”斷國民黨糧草、想以“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歷史上把國民黨徹底污名化、打著年金改革去懲罰不投民進黨的族群並行職別分化。凡此種種,處處看見民進黨“非我族類,殛之誅之”的狠勁。而其中尤以“拔管”大戲是最為蠻橫,其踐踏民主法治的惡行惡狀,幾乎到了讓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社論認為,民進黨真的低估了臺灣人民對民主與法治的堅定信念。民進黨赤裸裸地踐踏民主、毀壞法治,不啻是公然向全臺灣人民自白,民進黨口中的“民主”,只是奪權工具,不是為了實踐民主。這樣的民進黨已同於公然向民主法治宣戰,任何有民主法治素養的人都難以接受,難怪深綠的柯文哲都忍不住以臺大教授身分痛批“拔管”:“不知道是哪個白癡決定的?”

  臺灣人民已嚴肅地意識到,當民進黨踐踏民主法治到“不甩清議,不懼神明”的地步,若仍能勝選,甚至2020繼續執政,則臺灣的民主法治危矣。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無主席、無理念、無戰力至今,藍營選民對國民黨的失望與不耐煩與日俱增,國民黨候選人仍能和民進黨打成平手的原因。不是臺灣人民支援國民黨,而是民進黨的張狂,讓臺灣人民被迫“兩爛相權取其輕”。

  社論強調,奉勸蔡英文和民進黨趕緊懸崖勒馬,不要把臺灣人民當成可以任意玩弄的泥偶,以為可以一手遮天,妄圖建立綠色新威權。即使國民黨真的不爭氣,民氣所歸,一定會出現青年俊傑來引領風騷。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