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唯美迷人的陳染

  時間:2007-07-18 10:23    來源:     
 
 

  陳染寫景物寫思緒寫心理感受最是精彩,寫感悟則格局較小,完全是一個大女孩的心思,敏感而鄭重其事地寫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十年前在深圳買過兩套不同版本的陳染文集,對她描寫女性心理的細膩文字大為讚賞,以為這是小説家表現人物性格的本領,可看出作家寫作的成熟。陳染的文字一貫精緻優美,有一種安靜透出的美感,給人閱讀的喜悅。這個印象保留到今天,不曾有所改變,因此,近日讀陳染新書《誰掠奪了我們的臉》,是依了舊時的感受去尋找新體會。

  陳染文字雖無大變化,卻比之從前更顯圓熟,也多出一份婉麗和灑脫。“我從一發現這塊美麗誘人的文學土地便全力執著地追求她,鍾情于她,別無選擇。”雖新書裏敘述的故事無新驚喜,但這對十年後再讀陳染的讀者來説,陳染對文學的追求依舊,還有她惟美迷人的描述技巧依然,憐香惜玉的清冷之外,添了殘荷聽雨的落葉心情,多少都是誘惑。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屬隨筆一類文字,多為有感而發的心情之語。全書由“我與我”、“我與物”、“我與心”、“我與生存”、“我與情感”、“我與城市”、“我與遊走”、“我與家”、“我與寫作”、“我與讀書”、“我與思”統共十一部分組成,收文章九十九篇。從這些分類標題來看,作者敏銳善感,以“我”為思考主體,是“我”眼裏折射出的世界。從這樣的角度作生活觀察,手法只在以小見大,文章大抵圍繞個人身邊事物而敘述闡發,格局也只在自己,不大理會旁人和整個社會。書中配有作者不同情態的照片十二幀,用視覺延展文字與作者的安靜優雅。她在文中一句“我多麼渴求生活裏溫情深摯活生生的東西!”可視作這些結集文章的寫作目的。

  書中“我”境界的文章,當以“我與我”的九篇為最好。作者感情細緻敏感,流露出“我惆悵于黃昏、秋雨、蕭瑟凋殘的景物、人亡物在的空蕩以及人世間的冷漠。而現在,我更多的是感嘆和懷疑都市的喧嘩、人流的匆忙、過分的情誼以及激情的可靠性”的一份孤獨與蕭瑟。她的思緒在自己為自己設想的情境裏飄飛,又沉湎到自己的心靈生活———敏捷、激動、叛逆、憂鬱、才思涌動、心高氣傲裏去,讓讀者隨著她的思緒跌宕起伏。“我活在自己製造的氛圍中,也在精神世界尋找詩中的情人。”這大約是陳染脫離現實卻同樣能夠進行文字創作的本事,讀者從她文字裏獲得的感受,便有夢境般優美淒離與溫情綺麗。

  對照陳染十年前或更早期的作品,可知她文字的運用更臻成熟。陳染最大的好處在她小説描述的文字,她將這一特質運用到散文隨筆中,靈動而充滿魅力。她喜歡長句式,喜歡每句語詞都作得豐滿。她的散文因大量使用小説的描述詞句和環境描述而豐腴秀麗、多姿多彩。但這樣做常常帶出另一處不足,襯托出她敘事的單薄來。譬如《聚散離別》一文,給人感覺是用高雅文字敘述平常的故事。又譬如作家讀書原本是件使人矚目的事,她寫讀書卻是大白話。《在書中與自己相遇》與她的文字風格不大一致,仿佛草率塗抹,損傷了她的才氣。“我一直對現實主義缺乏興趣,但純粹的浪漫主義又不免失之天真。我想,如果浪漫主義在閱歷的磨刀石上磨礪一番之後,再加上現代主義的作料,便是一種出色的境界了。”陳染這番解釋證實她的文章混合了這種方式,不過這種方式使收入書中的文章風格不大一致,尤其現代大白話的口語與她雅致的文字混在一起,到底顯出生分。

  陳染寫景物寫思緒寫心理感受最是精彩,寫感悟則格局較小,完全是一個大女孩的心思,敏感而鄭重其事地寫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説她懷著作家的才情,寫出普及性常識大抵不為過分。這或許是她太過於依賴自己的感受,像一個真實可愛卻又長不大的孩子在逼迫自己進行深度思考,顯出單純。

  譬如書中“我與物”這部分的六篇文章,讀後讓人看到她很耐心又很急於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往往將事物描寫得十分生硬。從閱讀角度來説,我還是喜歡她“躲在書屋裏品味著夢幻,在內心獨自扮演各種真誠的角色,以彌補生活的空虛。”這樣經過自己咀嚼後寫出來的文字,大可玩味。雖然她已“從青春急匆匆的步伐中穩重起來”,但只有當她“恬淡、溫情又憂傷,吐不完的情懷,揮不盡的惆悵”的時候,才是她女性沉靜情懷里落寞的美麗。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大徐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