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吉米卡特:“我們瀕危的價值觀”

  時間:2007-07-18 10:21    來源:     
 
 

  在美國歷屆總統中,吉米卡特是頗有意思的一位。人們對他有這樣一個評價:“他不是一位傑出的總統,但卻是美國最傑出的前總統。”

  1977年,卡特成為美國第39屆總統。在位期間,他雖有與中國正式建交、簽署《戴維營協議》等成就,但在國內事務中政績平平。1980年,在霍梅尼政權綁架美國人質事件中,卡特處理失誤,聲譽急劇下降。在同年大選中,他輸給了裏根,總統生涯畫上了句號。

  出人意料的是,下了臺的卡特,既沒有一蹶不振,也沒有靠演説或出書賺錢。相反,他更積極地投身國際事務。1982年,卡特創立了以“為和平奮鬥,與疾病抗爭”為宗旨的卡特中心,頻頻在海地、朝鮮、前南斯拉伕等敏感地帶出現。他本人也因此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近年來,這位“模範前總統”對美國政府的外交策略頗多批評,布希方面則以“説話不靠譜”作為回應。當不少媒體津津樂道于這場“卸任總統與現任總統的PK”時,卡特卻靜心梳理了自己對美國內政外交政策的思考,寫下了這本《我們瀕危的價值觀:美國道德危機》。

  和其他總統相比,卡特似乎不夠精明能幹。他沒有煽動性的口才,遇到敏感問題時常常直言以對,給政敵留下了許多把柄。比如他就曾經承認自己內心有色慾,引起一片譁然。然而,在克林頓式謊言的對比下,這句“大實話”顯然更能給人以好感。

  國際問題專家資中筠曾評價卡特:“在我看來,吉米卡特是美國歷屆總統中最誠實的人,是真正恪守人權原則、民主精神的政治家。”由此我們也讀到了《我們瀕危的價值觀:美國道德危機》與其他政治人物的著書有著截然的不同———沒有濃重的政治味,相反,散發著充滿正義、力量的道德氣息。

  事實上,只要了解卡特的信仰,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是“最誠實的總統”,為何有著強烈的道德觀念。

  在他看來,“為別人服務”、“減輕他人的痛苦”、“倡導真理、寬恕和愛心”等,是一種值得倡導的理念。當卡特意識到,“在幫助窮人,減少痛苦,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家園,消除貧困或種族歧視帶來的恥辱,維護和平,改造囚犯的種種努力中,政府支援比教會成員更能夠承擔責任、履行慈善使命”時,他的信仰便自然而然地體現在他的政治行為中。

  正是基於自己的信仰背景,卡特從宗教價值觀切入對美國社會、政治問題的討論———這也是本書不同於其他同主題書籍的一大特點。

  “原教旨主義”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卡特以“僵化”、“控制”、“排外”三個詞來概括原教旨主義,闡述了宗教原教旨主義如何興起,在宗教領域內導致宗教團體之間與日俱增的衝突,如何在政治領域內導致政府的原教旨主義趨勢,並使得外交政策扭曲的過程。

  雖然卡特並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宗教信仰的美國總統,但他卻是對“教徒———總統”雙重身份有著最清醒認識的總統。他堅守“政教分離”的原則,認為就個人而言,他的政治行為已經是他的信仰的體現,但對國家而言,政府和教會的界限必須明確,國家不是宗教的工具。

  也正由於此,卡特才嚴厲批評了原教旨主義基督教徒和共和黨右翼的融合運動:“他們把具有歷史傳統的政治討論變成了僵硬的黑白站隊,對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人身詆毀……無論是在政界還是在宗教領域,這些趨勢造成的影響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性習俗和道德承諾都構成威脅。”

  與普通學者的批評相比,卡特的抨擊更加令人震撼———一個曾到達權力之顛的人,卻如此清醒地認識到權力合流、擴張的危害,只因為在他心中,“任何權力的本質都是服務的權力”。

  1978年,卡特在一次演講中説道:“一個國家之所以有權威和影響,是因為道德因素,而不是軍事實力;是因為它的謙卑而不是傲慢無禮;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願意為別人服務而不是控制別人,一個沒有道德的國家很快就會失去它在全世界的影響。”

  作為中國人,當讀到這段話時,是否感到熟悉、親近?

  西方傳統的“寬容、平等、博愛”的價值觀,與東方的核心價值觀念其實並沒有本質差別。而在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價值觀瀕危的不僅僅是美國。東西方正同時遭受“古今衝突”———道德全面滑坡,傳統價值觀遭受破壞。

  “獻給我們的子孫,為了他們,美國基本的道德價值觀應該受到保護。”扉頁上,卡特這樣寫道。

  翻過這一頁,在本書的封面上,83歲的白髮老人凝重地望著我們。(本書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曹 靜)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大徐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