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飲食須知》看穿食品的美色真相

  時間:2007-07-18 10:12    來源:     
 
 

  要想真正避免攝入大量食品添加劑,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購買新鮮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費一些時間,按照傳統的方式,親自動手製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在超市裏,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宣傳:“鬆軟得可以彈起來。” “柔滑得如絲綢一樣。”消費者為這些誘人的語言所征服,於是欣然購買。其實,食品的美妙口感毫無例外地來自食品添加劑。無論是酸甜的糖果、香濃的零食,還是酥脆的餅乾和柔軟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劑的傑作。

  也有些食品如此宣傳:“本品不含防腐劑。” “本品不含人工色素。” “本品不含香精。”

  消費者心有所動,認為它們更健康,就更高興地把它們放入購物籃。其實,這些食品不含防腐劑,未必不含抗氧化劑;不含色素,不等於不含防腐劑;不含香精,也不等於不含增稠劑等其他添加劑。

  其實,大規模的現代食品工業,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基礎上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劑,只怕大部分食品都會難看、難吃、難以保存,或者價格高昂,消費者是無法接受的。

  很多消費者總覺得添加劑是生産廠家騙人害人的東西。但是,只要想一想以下這些事實,就能明白,消費者自己有沒有責任。

  自己家裏炸的食品稍微涼一點就會變軟滲油,而外面賣的很多煎炸食品放了多久都還是挺拔酥脆。為什麼你總是選擇那些最脆最爽的呢?

  家裏的饅頭放半天就會變硬發幹,而超市的麵包幾天后還是鬆軟依舊。為什麼你專門選那些最松最軟的麵包,稍微幹一點的你都不肯問津呢?

  可見,在這個消費決定生産的時代,消費者的選擇決定了生産者的行為。要想真正避免攝入大量食品添加劑,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購買新鮮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費一些時間,按照傳統的方式,親自動手製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家做新鮮食品的好處,遠不僅僅是避免食品添加劑。新鮮食物可以提供最平衡的養分,最多的保健成分,最多的膳食纖維,還能更好地提高免疫力——總之,用完全天然形態的食品原料在家烹調,雖然花費時間精力,卻可以充分獲得大自然賦予的健康好處。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必然要犧牲一部分健康特性。因為,天然食物中的健康成分,很難在加工中完全保留;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也只能存留非常短的時間。消費者應當接受這個基本事實。

  如果不肯降低對食物的要求,又不肯購買新鮮原料自己製作,就只能與食品添加劑和平共處了。

  實際上,國家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整體安全性是比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會引起不良反應。然而如果在膳食中的攝入量過大,仍然可能帶來副作用。國外已經有不少研究報道,在讓兒童遠離各種加工食品之後,不少孩子的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侵略性行為等都有所改善。

  對於消費者來説,最要緊的是樹立正確的食品選擇和評價觀念,不再過度依賴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而是珍視自然的風味,感激父母家人不辭辛苦烹調製作一日三餐的愛心,並把健康的民族飲食傳統傳承下去。 (范志紅)

  如何與添加劑相處

  説到添加劑問題,很多人腦海裏立刻想到的是它的毒性。誰都知道“添加劑是恐怖的”、“對身體是有害的”。複合攝取添加劑到底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到現在依然是個研究盲點。遺憾的是,也沒有這方面的事實依據。在添加劑蔓延的世界,我們的飲食生活要做到無添加劑是不可能的。近幾年來,我們依賴使用添加劑做成的食品,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添加劑的毒性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但一個勁兒地鼓吹其危險性也沒用。所以,不如辯證地來看待添加劑問題。過度使用添加劑確實是個問題。但是“食品添加劑=毒害”這樣一刀切的話,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與添加劑和平相處五要點

  (1)仔細看好“背面”再買——先從手腕開始練起。

  在超市買東西,務必養成翻過來看“背面”的習慣。儘量買含“廚房裏沒有的東西”少的食品。

  (2)選擇加工度低的食品。買食品的時候,要儘量選擇加工度低的食品。加工度越高,添加劑也就越多。請不要忘記,光線越強,影子也就越深。

  (3)“知道”了以後再吃。希望大家在知道了食品中含有什麼樣的添加劑之後再吃。

  (4)不要直奔便宜貨——便宜是有原因的,在價格戰的背後,有食品加工業者在暗中活動。

  (5)具有“簡單的懷疑”精神。“為什麼這種明太魚子的顏色這麼漂亮?”“為什麼這種漢堡包會這麼便宜?”具備了“簡單的懷疑”精神,在挑選加工食品的時候,真相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延伸閱讀:

  《飲食須知》

  賈銘,浙江海寧人,字文鼎,號華山老人。生於南宋,卒于明初。太祖(朱元璋)召見,問其平日頤養之法,對曰“要在慎飲食(關鍵在於飲食)。”隨後撰寫《飲食須知》一書呈進禦覽,賜宴禮部而歸,享年106歲。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大徐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