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什麼才是名著? 它是怎樣煉殘的

  時間:2007-07-06 10:31    來源:     
 
 

  有的時候,我深切地感覺自己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尤其是和文化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們口若懸河地説著某一本書,親切得好像那是他兄弟寫的,而每一個不知道這件事的人都仿佛從火星來的,此時我只好一邊點頭,一邊很虛榮地附和:“嗯、對、是的、沒錯,我也有這種感覺,其實他還可以更好一點。”靠這幾句話你就能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了。

  當然,偶爾也會撞上一本我恰好看過的書,這種時候一定要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你説的那本書我剛剛也看過,確實蠻不錯的,我還特地買了一本送我二大爺。”對方説:“是嗎?你看的是哪個版本?2006年這個版本翻譯得太爛了,簡直沒法看,1993年那個版本還湊合,不過如果對照原版,你會發現還是有很多錯誤,這麼看起來,看書真的只能看原版啊。”我靠,沒活路了!

  另外,我發現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有一套自己的規範,它的款型、制式、審美都有特別的路數,它得會跟自己較勁,怎麼彆扭怎麼來,那些一口氣就能看下來的一般都不是名著,而是暢銷書。最近看得最辛苦的兩本名著,一本是別人送的,這裡不提名字了,免得人家不樂意,號稱在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待了五十多周,這本暢銷書簡直太像名著了,寫得那叫一個細膩,雞毛蒜皮拉拉雜雜,擱在我這種看《故事會》長大的工科生手裏,5000字就寫完了,但是人家生生寫了28萬字,看這本書對我就像一次意志大挑戰,我對著我惟一的老婆許下誓言:“老子風風雨雨這麼些年,就不相信看不完這本書。”結果我從冬天一直看到春天,當我看完最後一頁,窗外,草綠了、風暖了,燕子都飛回來了。

  另一本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所以可以名正言順地批評,就是2006年版的《在路上》,這本書實在名氣太大了,沒看過你根本不好意思説自己是文青,不過真的讀起來很費勁,而且實在感覺不出好來,這本書我從秋天一直看到春天,當我看完最後一頁,窗外,草又綠了、風又暖了,燕子又飛回來了。

  為什麼我要在這裡特別強調《在路上》的版本,因為這本書貌似有五個中文版,最好的據説是1998年文楚安版本,而2006年版的翻譯叫王永年,這位大爺非常有性格,他説偶不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沒有什麼文學價值。好像是有人拿槍頂其項背逼著他翻譯的,所以這本書看起來疙裏疙瘩,特別擰巴。從前我不相信翻譯會對一本書造成毀滅性的改變,因為我們工科生從來相信真理只有一個,翻譯的好壞只是表達問題。後來我偶然發現我的電腦上有一個電子版的《在路上》,打開來看了一眼,發現像一本新的書,語言順滑流暢,很舒服,對照書一看,才發現是另外一個版本,它們的區別是如此明顯,連工科生都看出來了。相比較,王大爺版就像一個有語言障礙的人在寫作,難怪前輩説看書就得看原版的。

  我也許不知道名著是怎樣煉成的,但我知道了名著是怎樣煉殘的。(萬一)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編輯:大徐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