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開平碉樓與村落”僅百年曆史卻舉世無雙

  時間:2007-06-26 14:11    來源:     
 
 

廣東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中新社發 杞墨 攝

  歷經八年努力,作為今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唯一項目,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有望于本月二十七日在紐西蘭召開的第三十一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專家的投票,從而將成為中國第三十四項載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這將是廣東第一項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

  一個僅有上百年曆史的文化遺産,何以能在數眾多歷史文化遺産項目中脫穎而出?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首席專家、江門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説,關鍵在於其中西、土洋結合的獨特價值,其建築與歷史文化景觀舉世無雙。

  開平現存的一千八百三十三座碉樓散落在三千多個個村落中。張教授表示,是否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主要並不在於其歷史的長短,關鍵要看其價值。要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必須符合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所制訂的六項“全球突出普遍價值”中的至少一項。“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是指該遺産在文化或自然景觀的價值能跨越國界領域,對現今及將來的人類有公認的重要價值,永久保護該文化遺産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而“開平碉樓與村落”符合其中五項標準。

  “開平碉樓價值獨特。比如它的建築景觀和鄉村景觀,非常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張國雄認為, 西方的建築藝術進入東方的稻作文明區大量生存,跟當地的自然要素傳統民居和諧地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很獨特的景觀,這種景觀在全世界獨一無二。

  開平碉樓與村落包含了豐富的華僑歷史文化資訊。“中國有幾千萬華僑華人,他們是國際移民,因而平碉樓與村落既是反映了華僑文化,又是國際移民文化的一個遺産,這個遺産項目在現有世界遺産中很缺乏。” 張國雄分析説。

  開平碉樓與村落還體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特殊方式。自一八四O年的鴉片戰爭至今。西方的建築文化以及觀念制度進入到了開平的鄉村。這種以農民為主力軍去開展的文化交流,在世界的近代文化交流史上非常獨特。

  同樣作為華僑建築,開平碉樓與潮州、梅州、廈門的華僑建築有很大不同。張國雄指出,它大量吸收了外來建築藝術風格。比如在建築材料上,開平碉樓大量採用鋼筋混凝土,這在當時亞洲的廣大鄉村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建築造型上,開平碉樓大量採用用古羅馬的柱式、拱卷、穹隆頂、伊斯蘭的拱卷,還將洛可可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裝飾藝術都融合在一起。這些在其他的華僑建築中很少見。

  “雖然外表西式,在只要進入碉樓,就會發現其無論是生活用具,還是壁畫內容,都是很傳統的中國風格。正因為這一點,開平碉樓成為華僑文化的最典型最本質代表。”張國雄説。(記者 郭軍 陳浩光)

  (來源:中新網)

  編輯:姍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