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北京6 億年前汪洋一片

  時間:2007-06-25 15:24    來源:     
 
 

  在元古代(大約25億年前至6億年前),北京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考古發掘出的大約10億年前的藍藻化石——海洋的特有物種——證明了這一點。後來,現在的北京地區附近遭遇劇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運動”,強烈的地殼運動和火山噴發使燕山和太行山逐漸隆起,北京地區也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地貌格局。永定河攜帶著大量泥沙,穿山切谷奔流而下。在漫長的歲月裏,泥沙填平了太行山與燕山之間的古海灣,形成了如今的“北京小平原”。

     幾萬年前,北京的原始濕地比比皆是,原始牛、鹿科、斑羚等動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清朝年間,北京南部仍保存大面積濕地,喜濕潤氣候的麋鹿就在東南部沼澤地區“南海子”繁衍生息。

     從清泉河到無定河

     今天,北京市境內有大小河流200多條,分屬於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西部的永定河水系,西部的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溫榆、北運河水系,東部的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這些水系中的河流除人工運河外,在古代大多早已存在。

     永定河發源於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興縣境內)、桑幹河(發源於山西寧武縣管涔山北麓)、媯水河(發源於延慶縣黑漢嶺西北),3條河流在河北懷來縣朱官屯匯合後稱永定河。永定河再向東流,折而東南,在官廳村附近注入官廳水庫。出庫後進入北京市門頭溝區,由西北流向東南,在長達110公里的高山峽谷中奔流,沿途納入沿河城溝、湫河、清水河、下馬嶺溝、葦甸溝、清澗、櫻桃溝等支流。出三家店後為下游,坡勢驟緩,流經石景山區、豐台區、房山區、大興縣,沿途又匯入大小龍河、天堂河等支流。在大興縣石佛寺附近進入河北省,東流至天津市匯入海河而注入渤海。

     遠古時代,永定河已形成出山後的基本流向,但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與河流從上游夾帶的泥沙淤積河床等原因,河道遷徙。大體以出山口三家店為基點,在北起今天的清河,西到小清河、白溝河的方圓百里範圍內擺動,形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扇平原,並且留下幾十條故道。有些故道的余脈變為山泉、湖泊和地下水,為北京遠古先民提供了水源。今天的北京城就建在永定河沖積扇的脊背部。可以説,永定河是北京的“搖籃”。

     在漢晉時期,永定河尚有“清泉河”、“清泉水”的美稱。隋唐以後,水質開始變黑,稱盧溝水,“盧”意為黑色。永定河元明時期始稱“渾河”,水性渾濁,暴漲暴落,“春末無水沙自漲,雨多散漫遍汪洋”,雨季時更是激流震蕩,浸蝕堤岸,決口氾濫,致使河道遷徙無常,故名“無定河”,也有“小黃河”之稱。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鋻於該河連年水患,嚴重危及京師安全,著令巡撫于成龍對無定河大加疏浚,並在盧溝橋下築起一條自良鄉老君堂口直至霸州柳岔口三角淀的百里長堤防水,“浚河百四十五里,築南北堤百八十余裏,賜名永定”,希望橫行難馴的無定河從此固定河床,安定下來。

     據統計,永定河遼代平均94年泛決一次,金代平均22年,元代平均7年,明代西山皇陵、寺廟較多,森林局部恢復,平均13年泛決一次,到清代則平均3年就泛決一次。其中,康熙七年(1668年)和嘉慶六年(1801年),洪水涌入北京城。《客舍偶聞》中記載:1668年“渾河水決,直入正陽、崇文、宣武、齊化諸門。午門浸崩一角”。

     王建分析説,洪水氾濫主要是上游流經黃土高原,而河水夾雜泥沙和濫伐森林造成的。遼金兩代,北京地區森林開始遭受大規模破壞——營建帝王宮室,人口數量增加,田園展拓,遼、宋、金之間的戰爭等需要砍伐和消耗大片天然森林。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後,為伐南宋,命右丞相李通在燕山督工匠打造兵器,又遣工部尚書蘇保衡等在通州督造戰船。當時有詩:“坐令斬木千山童,民間十室八九空。老者駕車輦輸去,壯者腰斧從鳩工。”元代新建大都城,木材需求量非常大,絕大部分採自西山,“西山兀,大都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幅元代無名氏所繪的《盧溝運筏圖》,圖中描繪了盧溝橋上下游運輸木材的情景。

     過度砍伐,使鬱鬱蔥蔥、峰巒秀拔、林木森密的幽冀之區變成明清以來幼樹稀疏的荒山禿嶺。1949年,北京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1.3%。西山森林破壞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重了永定河的淤塞、氾濫和改道,成為威脅京城安全的主要水患。
 
  蓮花池孕育北京城

     如果説永定河水系是北京古城的源泉,那蓮花池則是北京古都的發祥地。“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北京至少有3000年的建城史了。

     蓮花池古稱西湖。850年前,金中都落戶北京,其中心在今廣安門一帶。蓮花河水系是城市的重要水源。金人將蓮花河引入城中,修建了西苑、太液池、北京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園林——同樂園。金中都和蓮花池的關係就相當於今天的故宮和北海。

     忽必烈進入北京後,在金中都城東北興建元大都,因城市規模擴大,蓮花河水系不能滿足城市用水要求,故改用高粱河水系及其上游的白浮泉作為城市主要水源。當時,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等多眼泉水,注入今天的昆明湖,沿長河南下,經紫竹院、太平湖、積水潭、後海、什剎海、中南海至東便門、經通惠河與京杭大運河溝通,成功解決了城市運送漕糧水源不足的難題。

     自此,蓮花池也漸漸荒廢。上世紀80年代,蓮花池新建公園,佔地53.6公頃,保留了原始風光與水趣。

     昆明湖、萬泉莊、福海,海淀處處是水

     自永定河漢唐期間改道南流之後,西山山水與匯集的所有泉水在海淀形成了眾多的河湖水面。

     海淀本身就由水得名,北京西北郊濕地統稱“海淀”。“海”是大的意思,“淀”為淺湖的總稱。《帝京景物略》:“水所聚曰淀,高粱橋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京師有南淀、北淀、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凡九十九淀。

     頤和園以東有福海等多個湖泊,有候鳥途中覓食棲息的葦塘,現在的中央黨校和國際關係學院一帶曾有大片水面;再往東南,清華和北大有朗潤園、鏡春園、蔚秀園、勺園、承澤園、米萬鐘園、未名湖等多個水面。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的米萬鐘園水面極廣闊,是一片可行船數十里的天然沼澤,昆明湖以南,六郎莊、藍靛廠一帶曾為京西稻産地。這裡水溫低,水稻生長期長、含糖量高,被稱為“京西稻”,宮廷專用;再往南,紫竹院、善樂園,亦即現北京動物園附近,也有大片水面,古人形容這裡是“水草豐茂的鶩雁之地”。

     海淀最大的水面是甕山泊,就是今天的昆明湖。當年為其改名的乾隆取“比太陽更光輝明亮”之意,同時還把甕山改為萬壽山。


  (來源:科學時報)


 編輯:姍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