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我市文物考古部門宣佈,對市區雙嶼臥旗山古墓葬群的考古清理工作結束,在33座古墓群中,除出土了上百件珍貴文物外,還在省內首次發現了明代中期陶棺葬。這座神秘的陶棺沒有墓誌,長僅0.6米,寬0.4米,高不過半米,陶棺為何這麼小?它的主人是誰?棺內葬的是成人還是嬰兒?它又蘊藏著怎麼樣的秘密?一連串的謎團隨之産生……
短小陶棺突然坍塌
陶棺出現在第一號墓內,它長僅60釐米,整體完好,外表簡單樸素,並且沒有墓誌。在確認了陶棺周圍沒有其他部件遺漏後,考古人員將它留在了原地,準備對外表進行徹底清理,然後再搬入室內考古。不料連續幾天連綿大雨過後,原本外形完整的陶棺,因為隱含的裂縫被雨水漲裂,突然在頂部出現坍塌。棺內露出了一堆排列整齊、並被焚燒過的骸骨碎片…… 考古資料顯示,在此之前,國內曾發現過四處陶棺葬。這些陶棺均為傳統棺材的形制,長近2米,且屍體為直接放入棺內,沒有焚燒跡象。可在臥旗山出土的陶棺為何如此短小?考古人員仔細察看了棺體,均未發現破解謎團的線索。
棺主身份撲朔迷離
為了揭開陶棺謎團,我市文物考古人員將陶棺的殘片送到上海博物館進行熱釋光鑒定。熱釋光鑒定根據碳元素的衰變來判斷年代,可以鑒定無機物的年代,是目前國內考古領域的最新技術。很快鑒定結果出來了,專家認定陶棺已有510年曆史,即陶棺屬明代中期文物。與此同時,陶棺主人的身份確定工作也隨之展開,經溫州醫學院的兩位人體解剖學和法醫學專家的DNA檢測,判定墓主人是男性,但除此之外無法提供更多的資訊。
“陶棺中發現的骸骨都很細很短且不完整,無法判斷骨頭的形狀和部位,更無法判斷墓主人是成人還是嬰兒”。考古人員甚至懷疑,棺內骸骨並非同屬一人……
下葬風俗疑點重重
棺內骸骨經人焚燒,被人整齊地放成幾排,這到底是火葬,還是下葬的屍骨重新焚燒後移葬?
火葬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在古代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有將屍骨焚燒後,或灑入河流或放進陶棺的葬俗。可漢族歷來採取土葬方式,將焚燒屍體視為大忌。“挫骨揚灰”者,往往跟死者有深仇大恨,給對方“留個全屍”,表現的就是古代漢人對死者的尊重和寬容。但在發生瘟疫或屍體有劇毒的情況下,漢人也會焚燒屍體,此外當暴死於外地時,也會出現焚化屍體,將骨灰帶回安葬的做法。
但考古人員認為,無論火葬或是二次葬,古人通常都會將屍骨徹底燒化。但臥旗山發現的陶棺內屍骨有明顯焚燒跡象,但並未徹底焚化,而是留下大量的骸骨,又進行了人為的擺放,這到底是事出何因?
棺尾驚現神秘圓孔
更令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這個陶棺的尾部還有三個通透的小圓孔,呈規則的三角形分佈,這顯然是古代先人留下的痕跡,究竟有著怎麼樣的秘密?
考古人員們翻閱了大量的國內考古文獻,結果發現迄今在我國發現的古墓葬中,幾乎沒有發現過棺體留孔。此外,從物理學角度來説,無論是為了保留幹屍或濕屍,留孔都無法製造密封環境。再者,從衛生而言,人為設置小圓孔也不利於隔離屍體腐敗産生的氣味。
市文保考古所所長蔡鋼鐵表示,此舉唯一能想到的推測就是:人們為了讓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留下的通道……這三個小圓孔究竟是不是升天的通道,尚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定是帶有某種意義的喪葬行為,也將成為我國古墓葬考古人員的一個新謎團。 (來源:溫州晚報 )
編輯:姍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