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南海一號”文物將達8萬件

  時間:2007-03-12 14:51    來源:     
 
 

  由於六七級風浪的影響,遠道而來準備對“南海一號”進行最後一次探摸行動的大型起重駁船“南天順”號,17日晚駛入臺山海域上川島附近的沙堤灣避風,預計一兩天后將再次起航前往“南海一號”沉船地開展探摸工作。

  這次探摸之後,“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工程將於今年三、四月間正式啟動。這艘神秘的北宋沉船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有專家估計,這艘古船連同船上數萬件稀世珍寶的價值和影響力堪比兵馬俑。

若從“南海一號”被發現的時候算起,人們為這個水下考古奇跡已經準備了20年,也盼望了20年。

  世界考古史尚屬首次

  17日下午6時前後,廣州打撈局的大型起重駁船“南天順”號航行到臺山海域附近,離“南海一號”沉船地海域已不過兩三個小時的距離。但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最新定點氣象消息,沉船地點附近海域風浪已經達到五六級,陣風達到七級以上,不利於拋錨作業。經向上級領導機關請示,“南天順”駛往最近的上川島沙堤灣休整待命。

  廣州打撈局有關領導也將率領第二批工作人員在近日啟程,可能直接到臺山與“南天順”號匯合。工作人員將包括廣東省文化廳派出的多名考古文化工作者,以及中山大學派出的多名研究人員。他們將對“南海一號”附近的海水進行檢測與化驗。預計一兩天之後,“南天順”號將再次起航前往“南海一號”沉船地開展探摸工作。

  據陽江市文化局馮局長介紹,“南海一號”是至今為止全世界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洋貿易商船。經初步探測,沉船長約24米,寬9.6米,甲板以下仍然保存良好。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這艘船與海上絲路有關,價值非凡。

  從2000年開始,考古部門多次對“南海一號”展開探查,並制定出“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方案。幾年來,圍繞“南海一號”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勾連起人們對這艘古老沉船的關注。

  本週二,例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突然傳來消息:中國交通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宣佈,交通部救撈系統將在今年上半年打撈“南海一號”,合同已經簽署。為此,交通部救撈系統已經建造了目前亞洲地區最大的一艘海上工程船,具備4000噸的起吊能力。

  據了解,對古沉船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整體打撈,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一時間,“南海一號”的關注度空前高漲。

  船內文物可能超過6萬件

  “南海一號”其實是後人給沉船起的名字。中國宋朝年間,一艘商船滿載各種精緻的瓷器,駛離南部港口,駛向浩瀚海洋。不幸的是,商船出境不久便遭遇風暴,沉沒于珠江口以西、距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裏處。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國家文物管理部門便將這艘船命名為“南海一號”。

  此次打撈“南海一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海洋考古項目。財政部去年審定了9000萬元專項資金,財政部撥款3000萬元,剩餘由地方財政補足,用於打撈工作。“南海一號”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有專家估計,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陵的兵馬俑。2002年3月至5月間,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隊曾在沉船中部一個面積僅1平方米的小艙內,打撈出6000多件珍貴文物,專家估計,沉船內的文物總數將多達6萬至8萬件。沉船打撈起來後,其中上等級的文物將相當於此前廣東全省館藏文物的總和!

  更重要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一直難尋存在的關鍵證據,沉船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上,給此段歷史提供了證據。考古學界認為,正像“甲骨”帶來甲骨學的産生一樣,“南海一號”也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興起。
   17名潛水員身負探摸重任

  記者17日下午對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負責“南海一號”打撈工作的副總指揮王仁義進行專訪,獲得了有關“南海一號”探摸工作的最新資訊。

  據悉,本次探摸,“南天順”由“德冠號”拖帶,共有51名工作人員,其中“德華號”上有9名船員,“南天順”號上有42名船員。其中最核心的是17名潛水員和8位廣東省地質物探勘察隊的工作人員。“探摸工作均是水下作業,潛水員將擔負起最主要的探摸工作。”王仁義表示。

  據介紹,“南天順”到沉船現場之後,先要在海上布錨,定好根據地,再做一些水下清理設備、水下錄影、照明以及水下鑽探設備的準備工作。對於主要集中在水下的探摸工作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條件是風小。沉船地點目前正受到一股冷空氣的影響,王仁義透露,正常的開展工作必須要等這股冷空氣過去才行。“冷空氣一來,海上的風會很大,八九級的大風大浪根本不可能工作。而下雨倒不怕。”本次探摸計劃的實際工作時間為十多天,但考慮到天氣的影響,所以增加到20多天。

  撈寶船要用“亞洲第一吊”

  王仁義介紹説,負責起吊“南海一號”古沉船亞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華天龍”已建造完畢,目前仍在上海,已成功試吊4400多噸的重物。

  4000噸全回轉打撈起重工程船“華天龍”號稱“亞洲第一吊”,船體總長170米,船寬48米,自重3萬多噸。根據估算,打撈“南海一號”的沉井大約500噸,夾帶著泥、水的“南海一號”大約有3000多噸,所以“華天龍”幾乎是目前唯一能夠勝任的起重船。

  目前探摸階段中,“華天龍”還不需要進場。等到真正打撈“南海一號”的時候,“華天龍”才會進駐。

  最後一探肩負三項重任

  據王仁義介紹,此次“南天順”進場肩負著三項重要工作:清理文物、測量古船長寬、鑽探泥土分析泥土樣本,根據這些數據製作的打撈“南海一號”的“沉井”才能“合身”。(沉井:一種在水底作業的設備,用金屬或混凝土製成,形狀像箱子,下面沒有底,可以罩住沉船)
 

  (來源:北京日報 )

編輯:gemmy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