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嵊州讀者朱剛在QQ上説:我跟兩個朋友去上虞玩,發現了一個寶貝。它很可能揭開了考古界有關“足丁”窯具的命名懸疑。
記者葉建良核實:朱剛自認為對陶瓷和煙標之類的東西,頗有研究。
而了解越窯青瓷,是始於一本書稿——《上虞越窯青瓷的發展史》。“這本書是原上虞文管所老所長朱瑞錢寫的,我是幫他做校對的。”朱剛説。
這本書裏提到一些窯址的情況。前幾天,朱剛跟兩個朋友去玩的上虞上浦甲仗村,書裏就有記載。
出於好奇,他們三個越窯青瓷的愛好者就跑去看窯址,沒想到,還有意外收穫。
在一條鄉間小路的土坑裏,他們發現了兩個窯具。看看樣子,像是三足支丁,可之所以不尋常,是因為在朱剛看來,他見過上百塊三足支丁中,只有這兩塊是有銘文的。
回來後,朱剛向嵊州文管所了解到,三足支丁是燒造瓷器時用的支撐器物,考古界一直沒有對三足支丁等窯具專門命名,一般是根據所帶足的數量,而統稱為“三足支丁”或“四足支丁”。
朱剛辨認,在他撿到的三足支丁的背面,用隸書寫著“羊角足”。
是不是在古代,三足支丁,也有專門的名稱呢?當時的越窯工匠,是不是因為三足支丁長得像羊角,而用“羊角足”命名呢。
朱剛作了個大膽猜想。
專家
頭一回看到帶銘文的窯具
“窯具上帶有銘文的,目前還沒有發現過。”昨天,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徐軍,在看過朱剛提供的照片後推測,該窯具估計是用模具批量做出來的。
“很多東西現在的名字,和以前的叫法不同,比如酒杯,三秦以前稱‘爵’,到了漢朝就改稱‘耳杯’了。”徐軍説,朱剛等人的猜想是有可能的,這需要通過相關的文史資料來驗證。僅看照片,還無法確認窯具上刻的就是“羊角足”3個字。
徐軍補充,器具上有銘文的,不一定代表是其名稱,銘文可能是“金玉滿堂”等吉祥語,子丑寅卯等紀年用的,器具的型號或個數,或是燒制者隨手記的一個符號,用來區分與別人的燒製作品的(類似現在的商標),又或許它什麼也不代表。
(來源:都市快報)
編輯: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