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出版和圖書銷售趨勢,都令“災難論者”大跌眼鏡。
回歸十年,香港的出版業與圖書零售業有甚麼明顯的變化呢?整體來説,出版業是萎縮了還是蓬勃了?這是近十年來,關心香港出版業的朋友經常提出的問題。
九七回歸時,不少外國出版社的管理階層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香港是否會收緊對出版業的管理?九七回歸後,香港是否會推行簡體字,繁體字圖書是否還有市場?香港是否還會大量從臺灣進口繁體字圖書?九七回歸後的香港政府是否會推行中文教育政策?英文圖書還能不能售賣,市場是否會逐漸萎縮?
九七前後每次參加國際書展和臺北書展,遇到的英、美或臺灣同行總是重復詢問上面的一連串問題。如今塵埃落定,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了。
令“災難論者”大跌眼鏡
眾所週知,回歸十年,香港的出版業遇到大大小小困難倒不少,但主要並非英、美或臺灣同行關心的那些問題。香港並沒有收緊對出版業的管理,一如既往,開辦出版社只需要做簡單手續的商業登記。香港政府沒有設圖書審查制度,無論什麼意見,甚至辱罵政府的圖書都能繼續出版。九七回歸後,香港市民普遍接受了簡體字,部分中小學還把簡體字納入中文課程,與繁體字一併教授。但十年來香港出版的圖書還是採用繁體字,大量繁體字圖書依舊從臺灣進口,銷量遠超過內地運過來的簡體字圖書。九七回歸後的香港政府實施一系列推行中文教育政策,但市民也看重英語教育,英文圖書賣得火紅,市場繼續擴大。種種出版和圖書銷售趨勢,都令災難論者大跌眼鏡。
我覺得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社數量有所增加,主要是非純文學、較依循商業規則運作的出版社多了,部分出版社還特別針對分眾市場,看起來十分熱鬧。當然,這十年間結束的出版社亦有不少,但主要都是較小規模、個人興趣式的出版社。轉變純粹來自商業規模的更替,按經濟規律發展。幾家發展迅速、市場份額大幅度擴張的出版社,如經濟日報出版社、天窗出版社等,都是清楚市場導向,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起來的。
圖書出版在變化
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物也趨向多樣化和多元化,題材繁雜,各自精彩。過去出版社出版圖書偏重文學類,如小説類圖書,令讀者産生錯誤印象,把圖書出版等同文藝創作。現今出版多元化,書種選擇增加了。尤其是近年出版的圖書,既有文藝創作,也不乏投資理財,商業管理,個人健康,生活趣味,社會政治時事分析和評論。這些新題材之中,如社會政治時事分析和評論類圖書,過去是“票房毒藥”,很難賣得出去,如今卻成為重要品種,可見讀者的口味也有一定變化。
圖書的內容編排上,近年也多了新意。普遍現象是內文的文字減少了,市場上出現不少圖文書。自少習慣畫面視覺的電視一代日漸成長,他們慣從圖像取得資訊,甚至不慣依靠文字,或是圖文並重,才會導致圖文書出現。這個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內地、臺灣,甚至歐美亦莫不如是,可見已是普世的趨勢。我個人另一觀察是,近年來與網路有關的出版物紛紛面世,無論內地或臺灣,都見把網路作品轉輯成紙本圖書,即所謂“網路小説”。新人的創作先在網路走紅,然後紙本圖書跟進,成為暢銷作品。也有出版社的操盤者借助網路,把新秀作品轉到網路發表,全面催谷,增加他們的知名度,以打造暢銷書。這兩個現象香港也有,但未見成勢。香港較多的例子,是不少無名作者的網志(Blog)文章受到出版人注意,邀約結整合書。本來是個人發表意見的園地,變了圖書出版的準備,相信網志作者也始料未及。不過,香港的網志文章大多數是知識性重於娛樂性,未必有條件成為暢銷書,炒作性不及網路小説。
十年來香港出版的圖書,其中不乏每種印數相對減少。可能因印刷技術受限制,十年前,每種圖書的印數起碼要二至三千冊才划得來,否則每冊成本太高,不划算;現今因印刷技術改善,或印刷工序北移,成本相對下降,每種圖書印數只有一千冊的並非罕見。一些過去不可能出版的小眾圖書,近年來反而有機會印刷出版。正面看這個現象,則新進作家的作品得到出版機會,可以避免埋沒人才;但負面地看,印數下降,令一些不合格的作品也涌進市場,耗用了日漸短缺的木材資源,也浪費了書店的寶貴空間,出版社的競爭加劇了,每種圖書的讀者人數卻減少了,出版工作越來越困難了。
圖書零售的餅做大了
十年來香港的中型、大型書店數量增加,説明圖書零售業看好圖書零售市場。原來在香港經營幾十年的聯合出版集團屬下的三個圖書零售系統——三聯、中華和商務保持活躍,十年來不停擴展,分店從20多家增加到40家,銷售的圖書品種也大幅度提升,書店類型從過往的以大型綜合店和小區書店為主,到現在新出現了文史、社科、英文、法律等專門店及大學書店。
具香港特色的小型“樓上書店”(也叫“二樓書店”)依舊運作,各佔市場,各具特色。個別“樓上書店”可能因為種種因素不能經營下去而關閉,但仍然有新的經營者加入,維持這項香港特色。總的算來,香港的“樓上書店”數量有增無減,只是經營的書種可能有一定變化。十年前,他們以銷售臺版文史圖書為主,現今不少改為銷售內地簡體字版的通俗讀物。“樓上書店”一向與大型綜合書店互為補充,有助於豐富讀者的閱讀選擇。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樓上書店”放棄了他們一向引以為傲的專門書店特色,走通俗路線,依賴折扣與大型綜合書店作競爭。他們的轉型,從長遠來看其實非讀者之福,讀者可以選擇的書種肯定會減少了。
圖書零售業的外來參與者多了,十年前較大規模的外資書店有來自新、馬的大眾書局和時信書店,也是來自新、馬的英文書店Page One剛啟步。十年來此消彼長,大眾書局陸續擴展,分店增加,Page One穩佔英文書店和設計圖書市場,只有時信書店退出。來自澳洲的Dymocks連鎖授權書店與《南華早報》(SCMP)集團合作,開拓香港的英文圖書市場。
雖然臺灣誠品書店經過一番部署後決定不來香港競爭,但香港圖書零售市場仍不失百花齊放的熱鬧局面。近年來比較受人注目的新參與者有來自廣東省批的新華書城,和來自臺灣的城邦書店。兩者的出現為香港的圖書零售業帶來新的元素,也豐富了讀者的選擇。
我曾多次強調,香港的成功是因為市場開放,不乏外來參與者競爭,圖書零售業正是一個正面例子。正是因為外來競爭者不絕,香港的書店的警覺性高,時常有危機感,慌怕自己不進步會遭到淘汰,大家都在減少人手、提高效率上用功,多走一步,多出新的點子,靈活性就提高了。大家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力求改進,經營管理的層次也就不斷提升。
總的來説,香港購買圖書的讀者多了,購書意欲提高,圖書零售的餅做得大了,不然,在商場租金持續高企的情況下,這麼多的大型書店怎可能維持下去?哪會有這麼多的新書店出現?現在還有更多的外來參與者進軍香港市場,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大家對香港的圖書零售市場充滿信心。網際網路成長的新一代是圖書銷售的終結?
這十年來對出版界影響最大的新生事物,是整體網際網路的發展。網際網路出現並普及化,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網路新聞和網志取代了雜誌、報紙和圖書等傳統載體。十年來,出版界不停討論網際網路的發展對傳統出版有何種影響,但一直未有定論。習慣紙本閱讀的一代,可能不會接受純網際網路閱讀,他們始終迷戀“書香”。但自少便依賴網際網路成長的新一代呢?他們再沒有上一代對“書香”的迷戀,鍾情于網際網路的省時快捷。依賴網際網路成長的新一代的另一特點,是習慣從網路上免費獲取資訊。對他們來説,資訊一向是免費可以取得,無需任何代價的。要求他們買書,支付金錢取得資訊,肯定對他們是陌生的。
網際網路成長的新一代會不會是圖書銷售的終結?
閱讀載體也發生變化,電子閱讀器推陳出新,正逐漸與電子手賬和手提電話(行動電話)合併。電子閱讀器不再是障礙,重要的一是出版商何時會配合圖書的電子化,肯把新書製成電子版,供讀者網上或實體下載;另一方面,讀者何時放棄紙本閱讀,轉而接受電子閱讀?這種種有關討論,其實已經歷十年。幾時會取得突破,徹底改變大眾的閱讀習慣,仍然有待繼續觀察。
近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界一直密切注意電子閱讀和電子出版的發展,個別出版社還大幅度投入,希望早著先機。但電子出版這一塊一直與歐美同步,未見突破。
購書來源也正在默默改變,網上書店的出現,令實體書店受到挑戰——亞馬遜的成功,為網上書店打下一通強心劑。大家心中會接受網路購書,但仍為網上書店是否有經營模式而傷腦筋。香港的一兩家網上書店至今仍未成氣候,反而臺灣的“部落格來”在2006年成功擴大,令臺灣出版界另眼相看,成為重要話題。
看來,網際網路的發展給香港出版業帶來的整體大變化,仍然有待繼續觀察,相信不出五年大局必定。 (本文作者為香港商務印書館助理總經理)
(來源:中華讀書報 關永圻 )
編輯:姍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