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優美的回族宴席曲

  時間:2006-01-25 14:16    來源:     
 
 

     宴席曲又稱“家曲”,是回族的民歌形式之一。西北地區的一些回族群眾把舉行婚禮或辦喜事稱作“宴席”,把參加婚禮、送親叫做“吃宴席”,因此,就把在喜慶場合演唱的曲調叫宴席曲。

     回族有“結婚三天無大小”的習俗,儘管伊斯蘭教禁忌“彈唱歌舞”、“音樂戲劇”,但回族仍有在喜慶場合賀喜唱曲的風俗。特別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的民和、化隆,寧夏的同心等回族聚居的回回們演唱宴席曲的風氣極為盛行。

     宴席曲的演唱規矩各地有別,大同小異。一般是歌手們自發傳叫,到有喜事的人家裏去演唱。有些家境寬裕的人為了使婚禮體面一些,還打發人去請周圍著名的唱把式來演唱,唱罷後擺席招待,披紅賞錢。家境一般的人家,起碼得用好茶、煙、糖招待。若有拒絕或冷待唱把式的人家,他的名聲在村莊裏就會一敗塗地。

     在規模較大的宴席場中,唱把式較多的情況下,由各莊自成體系的唱把式們輪流演唱,先讓著名的,後讓遠路的,再讓附近跟前的唱把式唱,聽眾大都是本莊鄉親和客人以及隨同歌手而來的愛好者。

     前來唱宴席曲的歌手,不論是請來的,還是自己來的,主人都要熱情款待,要給他們拿糖果,沏蓋碗茶,端馓子等。唱把式就選擇一些祝賀的宴席曲,邊吃邊唱,歌聲嘹亮,悅耳動聽。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少,不論輩分,不分大小,一個個興趣盎然,圍觀欣賞,唱到逗趣時,大家仰天大笑,心花怒放。有些地方的回族群眾在唱宴席曲時還伴以舞蹈,或邊唱邊舞,或兩人對舞。有的唱宴席曲時,有問有答。有的主人如對唱宴席曲的歌手不夠熱情或怠慢了,歌手們還即興編詞,諷刺主人,主人聽後,馬上笑臉相迎,熱情款待。

     宴席曲在演唱風格上婉轉、細膩、活潑、優美。演唱者一般不要任何樂器伴奏,全憑悠揚的聲音、豐富的表情取得感人的效果。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唱;隨唱、問答獨唱加和唱、齊唱加和唱等。表演時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如一首《宴席進行曲》開頭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歡歡樂樂地來討喜。
    親戚好友都來齊,
    送主人一段宴席曲。
    唱不好了甭著氣,
    宴席夥夥裏要和氣。

    有一首讚美新婚夫婦的宴席曲唱道:
    恭喜恭喜大恭喜,
    東家交了好運氣,
    女婿娃幹散(精幹)新媳婦俊,
    楊宗保配了個穆桂英。
    ……

     從開場白唱到讚美新郎新娘,再唱到祝福家庭和睦。

     宴席曲不但抒情,也善於敘事,並有許多傳統曲詞和曲調。有歌唱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如《楊家將》、《孟姜女》、《高大人領兵上口外》等;也有歌唱新中國成立後回族人民的新生活的;更多的則是歌唱青年男女熾熱的愛情、纏綿的相思或痛苦的離別;還有的是傾訴對舊社會封建道德和倫理觀念的鄙視和不滿的,如《方四姬》,描述主人公方四姬受封建制度的壓迫殘害,死而復生,報仇伸冤的故事,全曲長達千句,一般多唱一二片段。唱時情真意切,理在情中。

     宴席曲現有九十余種曲調,代表作有《十里亭》、《紡四娘》、《尕志漢》、《五更月》、《四季青》、《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宴席曲與“花兒”有別:“花兒”和宴席曲首先在叫法上不同,甘肅臨夏地區的回族群眾把“花兒”叫做“野曲”,把宴席曲叫做“家曲”。所謂“野曲”包含這樣幾種含義:一,“花兒”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準在家裏、村莊裏唱。二,“花兒”大部分屬於情歌,內容較“野”,在家裏、村莊裏唱,“有傷風俗”,不倫不類。三,“野曲”是“花兒”的原始名稱。所謂“家曲”就是在家裏、村莊裏演唱的歌曲。凡是“花兒”家鄉的人,都講究這個風俗。有些膽大妄為的人,因在村莊裏唱“花兒”,曾引起過不少的糾紛。這是因為不尊重民族風俗習慣而造成的。就是宴席曲,一般也只許在“宴席場裏三天沒大小”的情況下,或是喜慶的日子裏,才進行演唱,平常不隨便唱。新中國成立以後,此種規矩雖有突破,但在有些地方仍然保留著。其次,二者歌詞結構和曲調也不同。從內容上看,宴席曲和“花兒”也有不同之處。“花兒”是在野外唱的,它的詞意明朗直露,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情;宴席曲卻不然,歌手只能演唱傳統的愛情故事,要是歌手言詞不當,就會遭到主人的指責。





  來源:《回族風情》

                           編輯:芳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