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寧化客家民俗

  時間:2006-01-21 14:47    來源:     
 
 

  風俗習慣,涵養內容非常廣泛,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存在。

  客家民俗,當然也不例外,它傳承中漢族古風,同時也融合了閩粵贛客家民係形成區的土著風俗,所以它同屬漢族風俗範疇,又有明顯的個性特徵。

  寧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又有突出的地域特點,當今許多帶普遍性的客家風俗,有的在寧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區失傳了,但寧化仍然保留下來。所以學者們認為寧化有著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這是特殊的寧化歷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寶在《石壁風俗的形成和傳播》一文中所説:“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歷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各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予新的內容,或由於各種原因被新地區的風俗所取代。”

  禮 俗

  “禮為社會生活之規範,以禮節之,則為禮俗”。重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稱“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的傳統禮俗多來源於“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古禮可分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筒稱為“五禮”。習俗中,包含著禮的成份;禮,許多表現于習俗之中。

  客家人重禮,最主要的是由古禮沿襲,但也少不了演繹,賦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喪節慶禮俗基本沿襲古禮,但在具體活動程式和內容上,卻千姿百態,富有地方特色。如“接親”,就有“哭嫁”、“吵嫁”、“攔嫁”等等不同”節目”。寧化人的婚、喪、壽慶等,在“請”和“賀”的雙方均有不同禮俗。婚嫁要先請後賀,不請不賀;壽筵和新遷要先賀後請,不賀不請;喪葬祭奠,要先送“燭禮”,後做“拆封”(謝客宴)。“燭禮”不宜太多,認為“多了下輩要還”。 

  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老人要嚴於律已,為人表率。俗語説:“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在家吃飯,長輩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嚴格規定,如果安排(俗語稱“拘席”)不好,客人可離席而走,主人得賠禮道歉,加以挽留。親戚按血緣親疏,寧化以舅公(母舅)為最大,稱:“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淺或年齡大小排;同宗則按輩份大小排,同一輩份,則視年齡。上輩交談,下輩不得多言插嘴,俗語雲:“大人話事,細人摁耳”。 

  尊師重教,望子成龍,是儒家思想的沿襲,客家人發揚更加突出,所以被列為民係特點之一。客家地區的尊師重教程度使海外學子都稱道。在梅縣傳教的法國神父賴裏查斯曾説:“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人數幾乎超過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間學校,按照人口的比例來計算,不但中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趕得上,就是與歐美各國相較之下亦不多讓。”(賴裏查斯《客法詞典》)寧化或者石壁都有著很好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沒老婆”,“生子唔讀書,不如養條豬”,“目不知丁,枉費一生”等諺語,家喻戶曉。各姓氏都把興教之事寫入族規之中。各姓宗祠都設有“學田”,專門獎勵上進者,或資助無力求學者。由於把世家命運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視教育、視入學、視老師神聖至上。私塾無論大小,都是聖賢之地,都要設立聖壇,中供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學師,右列七十二賢。每日清晨塾師親自燃香,初一、十五諸生帶香燭,跪拜供祭。父輩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於老師,因此,有人説,對待老師猶如對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關心倍至。“逢年過節必送禮,家有宴席必有請,殺雞宰豬忘不了,新鮮菜蔬先敬嘗。”異鄉老師大凡放假回鄉,學生家長紛紛贈送農副産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飲食之外,還有一個“跨火把”的特殊禮儀。如果生客、稀客臨門,定要客人“跨火把”進門,所謂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進門的客人,或長久未來的客人,如生親家、生姐丈(女婿)、外孫等等,也包括新娘進門。稀客,指難得登門的客人,俗語雲:“三年來兩遭,當得清官到。三天來兩遭,當得狗爬灶”。所謂“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進門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門檻外面,上面蓋上火炭;或柴草點燃,再蓋上谷殼,讓它只冒煙,而不冒火,引客人跨過火把進門。這是一項最高的迎客禮儀,可能是從當地土著那裏學來的。

  婚 嫁 轎 封

  客家地區對婚嫁習俗各有不同説法,但其做法基本相同,或繁或筒,或增或減,均有所聞。客家人夜間迎親,福佬人白天迎親,是最大的不同。客家人過去都抬“花轎”迎新娘。“花轎”的“包裝”大體一致,但有些內容,多數地區已“早逝”。“花轎”轎頂,一般都貼上“螽斯衍慶”或“龍鳳呈祥”四個大字。轎後挂銅鏡或“八卦”,轎門貼“封簽”,俗稱轎封。普遍的封簽內容是書其姓氏郡號和男方族中最為顯赫的官名,一是標明迎親者的姓氏,二是顯示本族的聲望,三是以官位鎮邪,保迎親的順利。如:寧化淮土劉氏的轎封是“欽點法部主事劉吉日封”,石壁大江頭張氏轎封是:“欽點浙江龍泉縣正堂張吉日封”,不書其姓氏最顯赫的官職,而以本房族最顯赫的人封轎。這種轎封男方貼在右轎門上,以示謙虛。到了女方,則將男方的移至左門上,以示對男方的尊重。女方不必要再貼轎封。另一種轎封是以對聯代替,此招可能出自文人舞文弄墨以表現族人才華。轎聯,先由男方出上聯,貼在右轎門,女方要對下聯,把男方上聯移至左門,自已的貼右門,作下聯,雙方都表示謙虛。男方出聯,往往是為表現本族人才或為難女方,因此絞盡腦汁出妙對,而且要臨啟轎時方貼上,過早貼上,怕人通風報信,讓女方早有準備。女方為了對好下聯,要早請“高手”,因轎在女方停留時間不長,如對不上,不能啟轎,對不好則丟族人的臉,所以要早請“高手”早作準備。有的文人墨客便趁機“敲竹杠”。傳説有個村子的教書先生,日常不引人重視,“對轎聯”時卻有人求到府,他於是擺起架子,聲稱“家寒”不能作,求者即奉上銀兩,他又説:“筆枯”不能作, 只得增些銀兩,最後還以“桌殘”不能作為由,讓求者俯首彎腰,以背當桌,伺候先生寫就下聯。自此,這個教書先生身價培增,就讀的孩子也多起來。傳言,過去有錢人為了體面,不惜重金聘請文人,以字計算,一個字一元銀洋,或更多。但通常的轎封只寫些通常的聯對,如“天成佳偶,夙締良緣”、“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類的祝賀聯句。只有少數確有些文學造詣的男方“先生”會出些難度較大的上聯,如“簫笙管笛迎來四化能手”、“真心慎娶妙齡少女”。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男方上聯為“臘月雪梅迎春喜”,女方一時難以對上,臨近啟轎時,寫上“中國共産黨萬歲”。 

  轎聯的風俗是客家人的古老的婚俗之一,但近數十年來,大部分地區已經失傳,只有寧化和江西石城的少數山區,在十年前,還用轎接親,對轎聯的遺風猶存。

  端 午 挂 葛 藤

  端午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除了紀念先人之外,還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視,如同過年。端午節門旁“挂青”也是漢族廣泛流傳的一種習俗。客家人“挂青”多了一種葛藤,有的再加桃枝,都挂在門框兩旁和門楣上。寧化客家人一般把菖蒲、艾枝分別挂在門框兩旁,葛藤橫挂在門楣上,並配對聯:“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挂葛藤的習慣是客家人特有的,從福建寧化,傳至廣東等各客家地區。寧化至今仍有此習,閩西有的地方也仍然繼續保留。此習起源的傳説:黃巢起義軍路遇一婦人帶著孩子逃難,背著大的,牽著小的,黃巢見狀好生奇怪,問婦人何故,婦人説:聽説黃巢造反,到處殺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兒,他父母已不在人世,惟恐閃失,斷了香火,所以背著,小的是我親生子,雖然小一點,為了保侄兒,也顧不了許多。黃巢聽後很受感動,便告訴婦人不必再去逃難,回家去採葛藤挂在村口,於是一村人平安無事。事後,村裏人把葛藤認作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挂葛藤,並將村名改為“葛藤坑”。此村就是現在石壁鎮的南田村,距石壁村不到五公里。歷史上居住許多人家,現在仍有十多種姓氏的居民,據説廣大埔、興寧也有相類似的傳説,但沒有具體地點。石壁葛藤坑的傳説,自寧化到梅縣到臺灣都廣泛流傳,具體情節都一樣。也許興寧、大埔的傳説同出一源,以後在流傳過程中“走樣”了。
  考據歷史,黃巢起義軍未曾到過寧化,但經過鄰縣建寧的邊境,所以此傳説有待進一步考證。也許黃巢路遇婦人之地正是鄰縣邊境。

  喪 葬 偷 青

  “一個人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端。生是人生的發端,死是人生的終結,所以,生與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喪禮,不僅遠比生禮更為隆重,而且是人生禮儀中最為莊嚴肅穆、最為獨特的禮儀。”喪禮儀規,《禮祀》有詳細記載,客家人基本沿襲陳規,雖然各地在具體程式上,稍有演繹,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婦女的“靈牌”和墓碑稱“孺人”及墳墓的造型有別等,但總的程式仍不離其宗。寧化客家人在出殯前“偷青”,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做法。

  寧化人在出殯前一天舉行堂祭,亦稱“祭奠”。堂祭是在靈堂舉行的祭祀儀式,寧化人稱“開堂”。屆時燃香鳴炮,哀樂齊鳴,孝子及“五服”親屬各著孝服,分別致祭。孝子開始,由小大到按順序逐個進行。請“知禮者”司儀念祭文,陳述死者生前業績及親人哀思,致祭者按司儀的號令行跪拜禮,對父母、內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師、師傅行三跪九叩,對其他長輩二跪六叩,同輩一跪三叩。拜畢,大禮者,還要繞奠堂匍匐跪爬一週,有的則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週,以示對死者長輩生前不盡孝道的懺悔之意。祭訖,焚燒楮帛祭文。當晚“偷青”,吃“辭堂丸”。

  “偷青”,就是偷別人家的青菜。在出殯的前一個晚上,孝子孝孫披麻戴孝帶人到田間,明火執仗偷別人地裏的瓜果蔬菜,毫不顧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戶人家的菜地裏不會“偷”太多,因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罵的人越多、越好,“越罵越發”,但此風習以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諒解,不認真,最多説上幾句“這麼狠,都給我偷走了”。“偷”的“青”是用以做“辭堂丸”,亦稱“老頭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將大米煮成半熟,笊起來,擦揉後,做成橢圓形的丸子,講究的,再下油鍋去炒成赤色。另外將瓜果蔬菜(少許)和蔥蒜煮熟,加上米飯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辭堂丸”煮好之後,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邊哭邊吃。吃完又祭,叫“辭堂文”,祭文寫在紅紙上,意即死者將辭別而去陰間。“辭堂丸”除了家人外,幫忙辦喪事的人、祭吊的親戚朋友和鄰居都可以以食,他們不必在靈前祭祀。

  寧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為世人所稱道。寧化客家人更加好客。鄉里人較城裏人好客,山裏人又比鄉里人更好客。進門便是客,不進門,路過者也是客。只要經過門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進來坐!”“放下肩吧!”這利俚語,可能過去少有不挑東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鋤頭、挑笨箕,做買賣的人,更要挑擔子,因是山區,過去道路不好推車,所以只能挑擔。“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東西放下,讓肩膀休息一下。這種招呼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口語,就是對沒挑東西的人,主人也隨口而出“進來放下肩吧!”

  客人進屋後,主人首先讓坐敬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也是對不認識的過路客人的一般禮節。若是親、朋,男客則招待家釀水酒,最現成的下酒菜是炒黃豆和濕子花生(花生收穫後,不用曬乾摻沙一起炒熟,俗稱濕子花生,是寧化的一種特産)。再者則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過節,一戶有客,鄰居也會提一壺酒、端一盤菜一起招待“湊熱鬧”。若招待更加親密的至親好友,必須宰雞,請客人吃雞腿,一人一隻雞腿,若客人多,雞腿不夠,則主客吃大雞腿,次客吃翼雞腿(雞翅膀稱翼雞腿)。

  女客到府,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過路女客,用現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親朋好友,則要現做,必須有“內容”(即有許多配料),鄰居知道某戶做擂茶招待客人,會主動送些食油、豬油、粉幹、花生等食物,請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鄰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後,也會請鄰居一起吃,鄰居也隨帶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時,凡過路的人,都會受到邀請,也都可進屋品嘗,不必拘禮,主人都會熱情招待。

  大凡喜慶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請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禮。過路客人也可以進去,叫“見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興,也愈體面,是一種人緣好的表現,説明“人家看得起”。喜慶菜一般是婚嫁後的第三天,壽慶後一天或廷遲些也可以。建新房、遷新居,大多是在進屋的當天,也可以推遲。叫“樣新灶”(“樣,諧音,方言,熱鬧之意),有的地方,廟會期間,凡趕會的人都可進屋吃飯飲酒,主人都非常歡迎。

  寧化人待客還有一項”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請客人洗澡是一種禮節,客人謙讓不想洗,主人一定動員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進洗澡間,幫客人把澡盆洗乾淨,然後請客人進去。農村洗澡水很熱,特別招等客人的,一般用開水,洗時不能把水都倒進盆,那樣水太熱,無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涼的,澡巾也是涼的,攪動一下,水溫下降便可以開始洗,在洗的過程中,水不夠熱時,再添一些,邊洗邊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溫度。外地客人,不知此習者,往往“上當”,到了洗澡間,水那麼熱,又無冷水摻和,不知所措。有位來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這種尷尬的局面。

  寧化人好客的習俗由來,一是由於客家先民飽嘗流離之苦,在那長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體會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應涌泉相報”。因此形成一種相敬於人的心態,好客待人;二是從當地少數民族那裏學來的。有文獻記載:“苗族每逢節日遇見遠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芳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