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九連環,茶燈,大刀舞,大成樂舞,道士舞,樂器會,演戲,十番音樂,提傀儡,放煙火,迎神賽會;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如大埔客家“箏”的音樂特點標誌出中州,漢水的大古元音,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已具有一套基本的法則,使人想到客家音樂的奮發向上和不同流俗。
兒童玩的遊戲有蹀羊蹀,捉迷藏,種芋子,種冬瓜,踢毽子,跳繩,踔踔子棋丟沙包,下跳棋等。
流傳戲種主要有京戲,祁劇,南楚劇,木偶劇,漢劇,外江班,話劇等。1949年後,長汀又傳入歌劇,越劇,採茶戲,黃梅戲等。
1.秧歌。顧名思義是插秧等勞動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種歌唱的形式,後來才出現了舞蹈和戲劇的表演形式。現在這三種形式和秧歌廣泛流行于全國各地。有的地區將花鼓,採茶燈,旱船,竹馬等民間舞蹈形式都泛稱秧歌。也有的將高蹺稱為高蹺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
2.獅舞。獅子舞的中國民間舞蹈寶庫中閃亮的明珠,1000多年來,成為勞動人民最喜愛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汀州一帶的獅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獅”和“武獅”兩種形式。每年正月,舞獅表演者通常于城鄉走家串戶茯恭賀新春並獻藝,表演後戶主多以紅包相贈,以示酬謝。“文獅”表演細膩,柔和而穩重,著重刻畫獅子溫馴而可愛的性格。“武獅”著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現獅子的威武雄壯、勇猛矯健。 3.龍舞。鬧龍是祝願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動和聯繫親友的良機。汀州製作的龍體一般染成青色、黃色兩種,分別稱“青龍”,“黃龍”。有的在耍龍燈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見龍在萬點火花中滾進滾出,顯得金光燦爛,再配以喧天鼓樂,造成熱烈的節日氣氛。
連城姑田元宵佳節遊大龍是當地農民傳統的,規模最大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舉行。每條龍燈遊一天一晚便焚化了。元宵節中堡村華、江兩姓輪番出龍,至少有100板以上,稱為主龍,龍頭龍尾都配有神銃、大鑼大鼓、十番樂隊,可謂盛況空前。
4.燈舞。元宵節的活動,以燈舞最多,各地稱呼不一,有稱“耍燈”,有稱“箅燈”,也有稱“鬧燈”或“花燈”。長汀的“踩馬燈”以反映愛情為主要內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對舞。此舞蹈具有古樸、輕鬆詼諧的特點。“馬燈舞”表演者多為少年兒童,表演者置身於馬燈中段,將燈用繩挂在肩上,演出時有4人或8人列隊。 5.踩船燈。踩船燈一般多在春節,元宵節演出,各地的名稱雖有所不同,但表現形式基本大同小異,如“跑旱船”,“蕩旱船”,“打漁船”,“採蓮船”,“花船燈”等。福建有些地區也叫“陸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現的內容和船形 有所差異。
6.九連環。又稱“霸王鞭”,“打蓮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調大都是本地區的民歌,內容多為表現男女愛情。它既有兩三個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邊打邊走各種隊形和擺各種畫面的集體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道具者同舞。它深受青年和兒童的喜愛。
7.其他:如高蹺,擲狀元簽,提線木偶,茶燈,大刀舞,大成樂舞,道士舞等,不再詳述。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