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婚壽喜慶都少不了擺宴吃酒,酒席宴上酒到甜處也免不了猜拳行令,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在古時,行令和猜拳不是一回事,行令高雅得多,同時難度也大得多,這種酒令,如今已難覓蹤跡。而猜拳這形式因為較簡單和平民化,故而長久不衰,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現在猜拳和行令連為一語,實則有拳而無令。永安喝酒也有一套拳令,這套拳令百年來基本上沒有走樣,在民間廣為流行,拳令從一至十是這樣的:
一定高升 兩榜進士 三元及第 四逢四喜 五子登科 六連大順 七子賢徒 八仙過海 開花狀元 全逢全喜
這套拳令都是吉祥用語,不乏儒雅之氣,保留濃郁的古風,且大多與科舉有關,有些還有典故,讓我們試作解析:
一定高升。也可作“一鼎高升”。説的是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試分一二三甲發榜,統稱進士,亦稱“三鼎甲”。考上了三甲,升遷做官指日可待;中了一鼎,當然一定會高升了。
兩榜進士。讀書人若是通過科舉中舉人,再考上進士,繼而做官的,稱“兩榜出身”,或兩榜進士,是非常風光的事。
三元及第。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鄉試考中的稱舉人,舉人中頭一名的稱“解元”;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稱“會元”;上了殿試的為進士,進士的第一名叫“狀元”。如果兼有解元、會元、狀元三個頭銜,就被稱作“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十分榮耀的事。
四逢四喜。四喜應是“福祿壽喜”四項內容,連有這四喜,可算是人生的最高境遇了。
五子登科。又稱“五子經魁”。這裡有個典故:《三字經》裏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説的是五代時期,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的五個兒子學業有成,同時科舉題名,因而五子登科是做長輩的對下一代的期望和企盼。另外,五子經魁是鄉試考試中舉人的前五名叫“五魁”,與五子登科具有同樣含義。
六連大順,是六六大順之意,好理解。
七子賢徒。永安過去有“七賢祠”,供祀,“廷平七賢”,他們是將樂的楊時,沙縣的羅從彥,南平的李侗,尤溪的朱熹,永安的陳淵、鄧肅等。這七每人平均是在理學上有成就的人。“七賢徒”大概是指這七人;也可能指”“竹林七賢”。
八是八仙過海,九是開花狀元,這都好理解,不贅述。
十是全逢全喜,意思是全部都來,大團圓。 可以設想,當初編排永安這套拳令的人,肯定是個文人才子,所以在拳令中才有這許多科舉內容。拳令也反映出古代社會的風氣時尚和價值取向。
永安人在猜拳出手前要一起喊聲“齊”,表示做好準備,共同出拳。猜拳喊拳令時音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和韻律,好像唱歌一樣,極富有永安特色。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