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是中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喜慶娛樂活動。不論是在祖國大陸,還是在寶島臺灣,或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熱鬧的舞獅隊伍。在新春佳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一起看看臺灣的舞獅。
在臺灣,每逢過年過節,人們總要在街頭或舞臺跳龍舞,舞獅子,一邊舞一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借此盡情狂歡。
臺灣舞獅主要是繼承了大陸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廣東一帶的舞獅特點,這主要體現在舞獅子的鼓點和動作上。這是廣東佛山的鼓點,……,這是廣東賀山的鼓點,在陣陣鑼鼓聲中,根據各個不同的鼓點,舞獅人做出各種動作,獅踏鼓點,鼓助獅威,歡騰雀躍,好不熱鬧。
臺灣在獅子製作上,也主要是傳承和發展了大陸福建和廣東一帶製作的特點。臺灣早期的獅子造型主要是承襲了大陸福建獅的特點。它與現在獅子造型的主要區別,是在獅頭的造型上。早期的獅子,眼睛和嘴巴不能活動,面部表情誇張,頭頂有一個王字,下面畫一個太極的圖案。而現在臺灣的舞獅子主要是繼承了廣東一帶流傳下來的“醒獅”造型,這種獅子造型裝飾華麗,頭部結構複雜,形式多樣,尤其是獅子的眼睛和嘴巴都可以活動,表情更為豐富細膩。在舞動過程中靈活運用,可以營造出熱鬧精彩的舞獅場面。獅子的製作樣式,也選用了大陸南方舞獅中布皮身、大獅頭的獅子造型。這樣表演起來,動作幅度更大,頭部表情更豐富,閃轉騰挪更加精彩好看。
臺灣舞獅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中國武術的傳統技巧,形成了樁舞的表演形式。臺灣獅子舞的樁舞形式錶演難度大,舞動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離地數米高的柱子上進行,把地面舞獅子的各種招式搬到空中進行表演。觀眾在觀看時,離地的獅子好像從天而降,驚險刺激。
在臺灣,除舞獅外,有關獅子的雕刻、繪畫等藝術內容也非常豐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如許多大型建築物前或百姓家門外,都立有石刻的大獅子,以驅魔迎瑞。
大陸的舞獅的歷史悠久,主要分南北兩個流派。椐《漢書.禮樂治》中記載,早在西漢時期,舞獅子就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流行,成為民間百姓驅魔迎瑞的一個民俗傳統活動。以後,又逐漸傳到了南方,在廣西、廣東、江蘇、福建、浙江一帶流行發展起來。一直到現在,都成為中國人節日喜慶活動的方式之一。
早年在民間,人們認為獅子能驅邪,所以就把獅子奉為神加以供奉。我國有關獅子的文化也非常豐富,在古老的寺廟或是大型建築門前,多離不開石雕的大獅子,各種獅子雕刻、繪畫等藝術作品也到處可見。
舞獅子這種古老悠久的民間傳統活動,不論在祖國大陸還是在臺灣,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儘管舞獅子的特點各有不同,但是在歡樂的舞獅中所體現出來的卻都是自豪的民族精神。
來源:央視國際
編輯:芳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