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

  時間:2007-07-05 16:23    來源: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于中國廣東梅縣,客家人。1948年全家遷臺,初高中時父母相繼去世。侯孝賢服兵役期間,因看了《十字路口》,立志用10年時間進入電影業;後考入國立藝專電影科,1973年起擔任李行的場記、助導,並從事編劇,1983年拍過《風櫃來的人》之後,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深得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侯孝賢,悲天憫人,用電影譜詩。

1983年4月,由侯孝賢等三位年輕導演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和由胡金銓等三位大導演執導的《大輪回》同時上映,原本盛況可期的《大輪回》票房平平,評論平淡;相反的,《兒子的大玩偶》卻十分賣座,更吸引了文化界與輿論的一致注目。臺灣電影長期以來窒悶與墮落的氣氛一掃而空,臺灣電影來到一個全新的起點!侯孝賢的電影創作從此進入“知而後行”的階段。1985執導《童年往事》獲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1989執導《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執導《戲夢人生》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在亞洲,候孝賢是一面旗幟,他說對故事沒興趣,抒情是他電影的特質,在藝術風格上,深受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影響。他降低成本,選用非職業演員,採用實景外景,以寫實性手法將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現,而這一美學的代表手法———靜止長鏡頭的表現更是被侯推到了極致,臺灣新一代的導演,很多身上都有“侯氏美學”的影子。

有人說侯孝賢是一個真正的臺灣導演,在他的電影中,一貫地使用臺灣本土演員,用方言,而且非常強調臺灣的本土文化,他所拍攝的16部影片,反映的都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臺灣本土文化,把他的電影穿起來,就是一部臺灣文化的變遷史。

侯孝賢強調自己“百分百非藍非綠”,從高中到大學,燒過兩次國民黨黨證,還公開地說,自己永遠站在政權對面。

(來源:喔哦電影 作者:老薩)

                                                                                                        編輯:穎芳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