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痖弦 文學傳道者的兩面

  時間:2004-11-03 08:09    來源:     
 
 

  痖弦,原名王慶鱗,臺灣著名現代派詩人。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去臺,19歲開始發表詩歌。曾任臺灣《聯合報》副總編兼副刊主編、《聯合文學》雜誌社社長。主要著作有《痖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其中《深淵》風行海內外,影響經久不衰。1995年,為愛妻健康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在此地成立“種詩會”。喜好收藏民間藝術品,以此傳達文化鄉愁。

     “我是個文學傳道者。”臺灣詩人痖弦昨日在“2004海峽詩會”上説。

      痖弦有兩種身份,一個是詩人,一個是資深編輯。

  鄉愁詩人痖弦

     詩人痖弦17歲離開了家鄉河南省南陽縣,輾轉來到臺灣,從此與父母永別。42年後,痖弦回家,只看到兩抔黃土。“我小時候讀《十五從軍徵》,看到‘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時,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麼悲慘的事。現在想想,我比那個老兵也好不到哪去。”到臺灣後,痖弦有了濃濃的鄉愁,他寫了大量懷鄉的詩並廣為流傳。那時,痖弦的詩中有著濃濃的河南戲曲的味道,大調曲、梆子戲,痖弦從它們豐富的詞彙中汲取著營養。後期,看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的痖弦開始轉向“對遠方的嚮往”的寫作。比如芝加哥,痖弦從未去過,卻能把它寫得非常生動。“我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等各種渠道了解那個地方,寫它的精神。”

     説到“痖弦”筆名的由來,居然是先有名字後想典故。高中時的痖弦非常喜歡拉二胡,喜歡二胡啞啞的聲音,於是他將自己起名叫“痖弦”。“後來看到陶淵明的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我一想,這句詩拿來做我筆名的解釋倒很不錯。”72歲的痖弦露出了調皮的笑。

  雷鋒編輯痖弦

     編輯痖弦把自己比作琴師,“給梅蘭芳這樣的大師拉過琴”。梁實秋、林語堂、吳祖光等大師級的作家都在痖弦的副刊版發過文章,金庸在臺灣的第一部武俠小説是痖弦發的,沈從文在臺灣得到的第一筆稿費也是他簽發的。

     冰心是痖弦和父親都崇拜的作家,15年前,痖弦的老師周策縱受他之托到北京找到冰心,將痖弦編的詩選送給她。冰心看到痖弦選了自己的詩,很高興。從此,兩人開始鴻雁傳書,“冰心一有新作品就會讓女兒轉給我。文化的血脈是怎麼也割不斷的。”痖弦説。

     痖弦説自己大約是編輯中給作者寫信最多的人,每個投稿的作者他都會親筆回信,他一天要寫二、三十封信。痖弦的辦公桌後面有個長長的案臺,上面分門別類地放著幾疊列印好的資料。有的是全國各地詩刊的地址電話、取稿方向;有的是寫稿技巧。痖弦會將這些資料寄給那些文學幼苗,再寫上幾句鼓勵建議的話。“我到北大演講説到這件事,一個學生説,我無法形容你,你簡直是雷鋒!”

     在做編輯的空余時間,痖弦熱心地舉辦各種文學活動,席慕容是其中的積極份子,一直叫他老師。每次有了新作,席慕容總是第一個寄給痖弦看,她也會得到痖弦一封點評信。慢慢地席慕容不好意思了,她對痖弦説:“以後我寄給您的詩,什麼地方你覺得好就用紅筆畫一條線,覺得很好就畫兩條,覺得最好就畫三條,覺得不好就用藍筆畫線,再給我寄回來,你就不用浪費時間寫信了。”於是,痖弦和席慕容這樣畫紅線藍線的信通了十幾年。

  (來源:東南快報)

編輯:皇甫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