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臺灣周
首頁 > 活動報道

【回顧】第十四屆湖北武漢臺灣周:路越走越寬,心越貼越近

2018-09-04 16:19 湖北日報

  10日,第十四屆湖北武漢臺灣周精彩落幕。5天會期裏,1500多名兩岸嘉賓相聚湖北,企業家、學者、青年創客、村里長等多個團體在鄂開展交流活動。

  交流凝聚共識,合作拓展商機。鄂臺交流合作路越走越寬,兩地民眾的心越貼越近。

  青年聚焦創新創業 

  鄂臺交流交往的未來在青年。湖北一直努力為臺灣青年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在去年的臺灣周上,湖北出臺了14項政策措施,鼓勵和扶持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本屆臺灣周開幕式上,臺灣青年又收到了“大禮包”,湖北將實施“千崗迎臺青”計劃,3年內向臺灣青年提供千余崗位,支援他們來湖北創業就業。

  對到大陸工作和生活,許多臺灣青年表示出濃厚興趣。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上,在北京創業的臺灣青年李偉國深有感觸地説:“兩岸合作有著太多的機會和可能性,臺灣有很多好技術和研發機制,卻沒有得到有效推廣,主要是因為市場相對窄狹,而大陸市場巨大。有志於創新創業的臺灣青年,在大陸會有更廣闊的舞臺和發展空間。”

  臺灣“我的第二杯咖啡”團隊獲得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邀請賽特等獎。團隊負責人劉民翎説,他們希望能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咖啡文化。目前該團隊已在廣州開設一家示範店,計劃明年年底前開設320家門店,“這些創業想法,只有在大陸的市場環境中才能實現。”

  文化交流潤入心田 

  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深情厚誼的精神紐帶。

  本屆臺灣周上,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似綿綿春雨,浸潤兩岸民眾的心田。

  開幕式上,黃岡四祖寺、五祖寺正式掛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至此,我省已設立包括十堰武當山、武漢辛亥革命遺跡遺址、隨州炎帝故里、秭歸屈原故里文化園等5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數量居全國前列。

  臺灣《湖北文獻》自1966年創刊以來,“以湖北人,寫湖北事,以湖北事,傳湖北人”,為在臺湖北人提供精神家園。湖北文史兩岸交流座談會上,鄂臺嘉賓對臺灣《湖北文獻》社所編的《八千里雲月五十載鄉情》新書作了深入交流,大家紛紛表示,開展文史交流,有利於激發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自信、文化共鳴,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在本屆臺灣周上,手繪中國系列圖書的第三部《字繪臺灣》在漢首發。該書由兩岸青年攜手創作,用手繪漢字生動呈現美麗寶島的城市、名勝、美食和風土人情,字景相融,兼有漢字之美、景觀之妙。

  民間往來情意交融 

  “小巷總理話民生”是鄂臺交流的一個固定品牌。本屆臺灣周上,36名來自苗栗的村里長來到武漢江欣苑社區,參觀精緻的漆器、華美的漢繡和獨具魅力的書法作品,從非遺中感受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在湖北,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燦爛輝煌。”苗栗縣頭份市忠孝里長黃桂坤説。

  鄂臺職工技能交流活動中,兩岸職工同臺競技,表演烹飪絕活、展示茶藝、調製美酒;鄂臺家庭教育論壇上,兩岸教育專家學者圍繞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等話題展開交流;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湖北書法家張功貞寫下的四個大字“和諧兩岸”,表達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道出了對兩岸關係的殷切期許。

  心,在交往中越走越近;情,在交流中愈來愈濃。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相聚,等待來年的重逢。(湖北日報 記者陳鵬、通訊員伍洋)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