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構建文化強國建設的理論框架

2017-05-15 13:4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文化評析《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系列談之四】

  作者:祁遠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把握正確的理論框架,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為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系統闡明瞭“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方向、主要任務、重要舉措等總體佈局,為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實現人民群眾文化小康繪製了美好藍圖。

  “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形勢和環境。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三大戰略”加快推進,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旺盛。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在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正確的理論框架和路徑。

  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由我國的社會性質和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地位所決定的。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需要尊重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樹立當代中國意識,在當前中國社會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生動實踐中尋找文化創作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創造更多有影響力、生命力、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廣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建設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一方面,代際間潛移默化傳承的道德、禮儀、節日、飲食、習俗等文化形式,是實現歷史傳承和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必須善加護持;另一方面,文化又植根於時代的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適應資訊化、網路化、科技高新化的時代特徵,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再次,要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形式和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鑒中繁榮中華文化。文化的獨特魅力就在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和傳播,這就要求我們不僅有寬容博大的文化胸襟,海納百川、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同時還要有學習借鑒和消化吸收的能力,對於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文明形態抱以包容理解的態度,尊重不同群體對待多元文化的不同審美,不斷創新、豐富文化內容與形式,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把握正確的理論框架,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為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5日 06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