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作者:邸軍蓮、馬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文化繁榮復興為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5G等新興技術成為文化消費增長的新動力,帶來文化消費在內容、形式、空間、需求及領域等方面的巨大變化,推動文化消費的轉型升級,這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數字化創造文化消費新內容。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加速了線下文化內容的線上轉移,擴充線上數字化的文化供給種類,推動傳統文化消費轉型升級。文化消費由傳統的以書籍雜志等紙質消費或博物館、電影院等實地消費為主向線上轉移,文化供給的內容種類增多。長短視頻、直播、遊戲、音樂、文學等通過IP進行跨界聯動,創造出了融合多種形態元素的內容新事物,產生了文化消費新現象,創造了新的文化產品,形成了文化消費新熱點。基于數字化發展和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我們要不斷創造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的產品,增強文化產業的原創能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促進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數字化帶來文化消費新形式。科學技術在帶來文化消費產品內容創新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產品傳播媒介及消費形式的創新,使得文化消費的形式更加開放和多樣化。數字技術的創新性運用,使得各文化消費平臺之間信息交互能力不斷增強,文化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手機登錄圖書館進行電子書閱讀,遠程學習、點播節目、電影觀看、在線遊戲、軟件下載等文化消費逐漸繁榮。網絡文學、數字博物館、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音樂等的涌現,各種各樣的高科技賦予其數字化的表達,讓文化產業進入到了數字化世界。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消費端的數字化、互聯網化和大數據化進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形成與文化消費發展和產業轉型相匹配的多元化供給體係,創新數字產品和服務供給,通過新的媒介形態和消費渠道,促使文化供給與需求形成高效對接,增強文化消費的便利性,推動文化消費升級發展。
數字化打造文化消費新空間。文化消費空間不僅僅代表了文化消費活動的場所,更是一個兩者之間相互塑造的過程。傳統的文化消費空間大都處于一個固定的場所中,不免受時間、空間和成本的限制,而數字化的文化消費空間正在從實體性消費空間轉向以在線直播、網絡文學等的虛擬消費空間,最終形成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一體化的消費空間。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帶來了文化消費的新場景。隨著5G、AR、VR、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產生和打造了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人們隨時可以通過網絡空間享受到各種各樣的文化成果。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空間的交融發展,要求加大數字文化產業的比重,利用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整合各種文化資源,使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促使消費場景由以“物”為核心向以“人”為核心轉變,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數字化帶動文化消費新需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文化消費的網絡化越來越明顯。個性鮮明、便捷性強、參與性和體驗性較高的消費活動受到人們的青睞,文化消費多元化的趨勢明顯,其背後彰顯的是文化消費習慣、消費理念的轉變,展現的是消費者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的文化消費新需求。隨著消費理念的提升,人們由追逐消遣的娛樂型消費,轉向追求知識的發展型消費,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為目的,實現消費主體在分析力、概括力、判斷力、聯想力的全面提升。同時,數字化時代依托網絡技術、平臺,虛擬空間、虛擬社會、數字場景、雲端展覽等新業態不斷出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消費體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滿足。所以,創造具有深度體驗感的產品,多提供形式各樣、精致高雅、內涵豐富的優質文化服務,推動文化消費服務便捷化、體驗互動化與管理數字化,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品質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是今後文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數字化拓寬文化消費新領域。5G時代,科技為文化產業鋪就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跨場景的實現,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拓寬文化消費領域。文化跨界消費突破了單一固定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一個立體式的發展模式,推動文化產業和創意元素的結合,從而提高文化產業融合的廣度、深度,更好擴展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最終促進產業間的交流互動和融合發展。文化產業要依托數字技術實現與農業、教育、醫療、交通等產業的融合,促進文化消費新業態的涌現,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點。如:浙江省安化縣就利用新技術與黑茶文化相融合,形成以“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文化創意帶動新技術更好的應用,形成文化創新生態圈,提升文化消費品質,助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堅持推動文化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新消費形態下的驅動力量,促進文化消費一體化,釋放出文化消費的內在潛力,增加文化消費附加值,擴大文化消費市場,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