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稱GDP成長連結就業率 應吸引資金投資

時間:2010-06-03 09:27   來源:中新網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臺灣復蘇的領先指標經濟成長率沒問題,而整體就業雖有改善,但對臺灣而言,因為産業生産結構的關係,企業在海外設廠,獲利轉回臺灣,雖然因此增加臺灣GDP成長,卻不能消化臺灣本地就業人口,産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她説,企業到海外設廠,不只讓有些臺灣人力出現失業問題,也讓臺灣稅收減少。樂見企業能成長茁壯,但如果臺灣人分到的果實少,就很可惜了,因此臺商回臺上市很重要,海外做的很好、價值上升的企業回臺上市,讓全球有興趣的人得到臺灣來買他的股票,便有助於活絡臺灣資金市場,而目前臺商上市在近期與未來已經有很大發展,這是資金面的改善。

  劉憶如説,臺灣軟實力很堅強,但近年來投資、硬體建設都做的比較少。如果在國際上能見度有相當大進展的時候,吸引資金參與建設,例如以民間及“政府”共同出資方式,改良過去BOT,或者規劃六大新興産業與十大服務業,吸引資金投入,這樣才能根本上讓成長率與就業連結在一起,使用臺灣人力也才能讓薪資提升。

  她説,過去稅負對高科技有相當大的支援,不能説這是錯的,若不是如此,臺灣也不容易成為現在的“科技王國”,所以談貢獻不是一個産業繳了多少稅去衡量。但産業有什麼作用,要全面衡量三部分,第一是GDP的貢獻,也就是産值,第二是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經濟成長下臺灣人都要過得好才行,第三就是稅收。

  劉憶如表示很高興看到營所稅降到17%,終於給企業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兩年看到很多第一次,例如消費券,優惠是給消費者,而不是針對某一種産業的免稅與減稅。

  她説,臺灣還可以多花錢鼓勵創新、鼓勵建立品牌,很多中小企業懂得創新,但不懂得去申請品牌,應鼓勵他們去申請專利。提供獎勵的概念讓大家去努力,但最終還是要靠企業自己。

  她表示,“政府”提供租稅公平的自由環境,還有很多障礙要排除,包含行政效率也需要持續不斷的提升以及流程持續簡化。創造一個類似像科學園區,一天來之後什麼都談齊全的投資方便、效率高的環境,還需要去努力的。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