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欲打造“世界矽谷” 文化氛圍成為關鍵詞

時間:2011-05-18 09:38   來源:證券日報

  被稱為“中國矽谷”的中關村承載了一個國家的創新理想,但其與真正的矽谷還存在一定差距,何時才能真正圓了矽谷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而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將著力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産業基地,“中關村要做世界的矽谷”,中關村管委會官員如此表示。

  一座造夢工廠

  如果説中國改革第一村是河南小崗村的話,北京的中關村便是中國科技創新第一村。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歷經20多年的洗禮,已經成長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前的中關村已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引擎。

  20多年間,中關村飛速發展,6年成就“百度”,10年成就“新浪”,20年造就“聯想”。在《福布斯》雜誌最新公佈的“2011年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中,“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此外,聯想的柳傳志、搜狐的張朝陽均來自中關村,在中關村演繹的創富神話比比皆是。截止到目前,中關村匯聚了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上市融資方面,中關村創富的神話更是高潮疊起,來自中關村管委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新增上市公司24家,2010年新增39家,目前,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84家,其中,境內111家、境外73家,IPO融資額合計超過1600億元,在境內創業板形成了“中關村板塊”。

  另外,中關村已有新東方、優酷網、噹噹網、易車網、學而思、學大教育、安博教育、軟通動力、奇虎360等16家企業在紐交所上市,佔到中國內地在紐交所上市公司總數的40%。

  不得不提的還有中關村軟體園,在其成立短短兩年間,包括國際巨頭甲骨文、IBM,國內大腕東軟、中關村科技軟體、漢王科技、方舟科技、以及六七十家中小企業紛至遝來,人們無不感到驚奇。

  “我到過矽谷,感覺這裡特像。”昂思科技有限公司王偉平總經理曾稱。昂思科技是主要經營對日軟體出口的一家中小企業。昂思科技歷時幾個月,對北京周邊100公里以內的所有軟體園作了全面考察後,才最終決定落戶中關村軟體園的,而且進園是昂思科技和四傢夥伴中小企業的共同決定。

  與美國矽谷的差距

  業內專家將中關村的專利狀況和美國矽谷的情況進行了比較:2009年,矽谷專利佔到全美專利總數的7.9%,佔加州專利總數69%;中關村企業同期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國和北京市的比重分別為3.92%和28.03%,從專利在區域的比重來看,中關村與發達國家的創新基地存在不小差距。此外,中關村還在研發投入産出比、專利申請的絕對數量等方面與矽谷存在明顯差距。

  事實上,矽谷的很多特質,中關村確實複製到了。矽谷有兩所著名的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而中關村有北大和清華;矽谷是工程師的樂園,中關村也是工程師的聚集地;矽谷有英特爾、惠普、思科等美國知名的高科技企業,中關村有聯想和方正等。

  可是,聯想、方正每年的行銷收入和利潤以及市值與矽谷的知名企業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矽谷有一整套研發系統,可中關村還主要是一個資訊産品的集散地,一個資訊産品的貿易中心、銷售中心、市場中心。

  美國東部地區曾想學矽谷,但都失敗了,由此可見,傚法矽谷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2009年3月,國務院做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了國家戰略做支撐,中關村在很多領域有了先行先試的權利。

  因此,多位政經觀察和媒體人士如此評價:中關村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敢想、不會想的時候,要自我鼓勁兒,找準自身優勢,獨闢蹊徑;想不到的時候,要走出去“取經”,它山之石可攻玉;想得不願再想的時候,要自揭不足、找準發展中的疼點難點,在冷靜思考中解放思想,在觀念轉變中擴大開放,在搶抓機遇中實現新的歷史跨越。

  瓶頸問題需突破

  但中關村充其量只是形成産業集聚而非産業集群,這是中關村發展面臨的最為主要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區內企業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顯。中關村區內的企業和機構彼此之間的産業和技術關聯性不強,又缺少與區內産業配套的外商投資。

  中關村匯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了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為龍頭的232個科研機構,約50萬科技大軍,比矽谷還多20萬人,更高於新竹的8萬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致使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未較好地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的重要外溢來源和科技創新始發性資源的重要供應源,沒有發揮産學研的合作機制。

  中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體系。區內的風險投資機構進入,這樣難以扶持缺乏資金的優秀項目和創業者,對大型高技術創新項目更是無能為力,這就使得産業技術與資本不能自由組合,不能形成高技術産業集群。

  缺乏“鼓勵冒險、鼓勵成功、容忍失敗”的創業文化和“自我設計、自我經營、自由競爭”的創業氛圍,更缺乏重視合作與非正式交流的社團文化。高技術産業具有高風險的特點,要創新就會有失敗,而且失敗率遠高於成功率.這一方面要求創業者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要求社會上有一種較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容納失敗者。

  “矽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它的創業文化,但這正是中關村所缺少的。”李開復曾如此表示:“我認為中關村可以成為下一個矽谷,而中關村也不必處處模倣矽谷,我們必須理解的是,矽谷是一個奇跡,而且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跡,想重復奇跡,必須深入理解奇跡是如何發生的,如果這點做到了,我們才有自信把中關村做成一個有特色的矽谷。”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