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城鎮改造“三年大變樣” 下三年目標繁榮舒適

時間:2011-01-04 09: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石家莊1月1日電(魯達 陳國林 劉秀峰 劉剛)一場聚焦全省目光三年的“變局”,迎著新年的鐘聲告一段落。就在民眾期許了三年的承諾剛剛兌現時,另一場升級版的“變局”又隨之啟幕。話題還是圍繞城市,以繁榮、舒適的名義。

  河北城建史上力度最強的時期

  2010年最後半個月,石家莊大街上又挂滿了腳手架,挖掘機、裝載機連夜清理著街頭路邊的建築碎料。最後10天,除了趕工收尾的建設工人,同樣忙碌的還有政府官員。自24日起,記者拿到多份省裏紅頭文件,全部涉及“三年大變樣”。29日,河北經濟工作會議宣佈“三年大變樣”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如火如荼了三年的工地終於塵埃落定。

  最新數據顯示,三年間,河北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7131億元人民幣,城鎮化率提高5%,吸納人口300多萬。累計拆遷面積2億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2500多公里,新增供熱面積1.4億平方米。有人折算,拆遷面積相當於455個天安門廣場,新建城市道路長度相當於55條長安街,新增供熱面積相當於933個故宮。

  官方媒體稱,2008年開始的這三年,是河北城建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力度最強的時期。

  讓人意外的是,在全省“三年大變樣總結表彰會”上,曾以“捅馬蜂窩”自稱的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張雲川,沒有表現出臺下期待的興奮,反而潑涼水似的承認:“我們的城鎮化水準同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他説,這只是“補課”。

  是政績,還是民生?

  嚴格來説,“三年大變樣”很難進入政治、經濟語境,特別是面對一個七千萬人口的大省。據説這種提法緣起上世紀90年代的東南沿海,後關乎湖南,但現在網上搜索會發現,這句話似乎只與河北有關,而且資訊覆蓋了所有區域。

  “大拆大建大變樣,開創省會建設新紀元”是石家莊街頭隨處可見的一個標語。一段時間,曾有人質疑:“三年大變樣”會不會是政績工程?會不會是形象工程?會不會是河北城建的“大躍進”?河北省建設廳“三年大變樣”辦公室副主任焦慶會回應説,“實際上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主要是指那些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工程。我們要看目標是什麼,看老百姓擁護不擁護。”

  按照焦慶會的解釋,從宏觀角度看,“三年大變樣”實質是“城市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城市承載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居住條件大為改觀,城市魅力初步顯現,城市管理水準大幅提升”等五個方面的內容。而從微觀來看,則包含了空氣品質、水環境品質、廢物處理、園林綠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熱供氣、棚戶區改建、舊住宅區改善、城市特色塑造等二十個方面的內容,每一項都關乎民生品質的改善。

  2010年歲尾,河北官方定調:省委、省政府實施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決策,不僅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而且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大力支援;不僅創造了許多有形的物質財富和工作成果,而且創造了許多無形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成果。

  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河北民眾對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總體滿意率達95.2%,認為這項工作給市民的生産生活帶來較大變化的佔97.9%。

  省委書記組織的“匠心”大考

  “21世紀全人類最具影響力的兩件大事,除了新技術革命之外,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如斯説。有研究表明,城鎮化水準與經濟增長間的相關度達0.85。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GDP就可以提高0.15個百分點,就業率可以提高0.33個百分點。

  三年前,張雲川由原國防科工委主任轉任河北。正是他提出的“三年大變樣”,掀起了河北城市建設的提速,影響到城市和民生的每個細節。面對這片城鎮化率低於全國4.7個百分點的“塌陷區”,對全省城鎮進行一次幾乎是世界上涉及人數最多的“大手術”,需要魄力、勇氣,更需要匠心和耐心。曾經的“中國航太掌門人”能否順利拿起這把“手術刀”,一度萬眾矚目。

  當時,“拆墻透綠”、“穿鞋帶帽”、“迎賓大道”,在河北多數老百姓眼裏,還是新鮮詞。甚至有官員稱,在張家口搞夜景亮化,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儘管對張雲川彼時和此刻的心境,官方著墨不多,如今民間聲音卻驚人地一致:河北的三年“蝶變”,源於一位省委書記的雕琢,更在於他堅持的力量。

  “不要怕擔擔子”這是張雲川頻率很高的一句話。這句話讓越來越多的河北基層官員變成城建史上的“手藝人”。“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既要有北方人的大氣,又要有南方人的精細”、“要讓旅遊地的每一個街道、每一棟樓、每一棵樹都達到藝術品的境界”、“一個街道、一個社區,都要體現‘匠心’,使之成為藝術品”……越來越多的張氏物語,迴響成河北記憶。

  民間力量

  河北“三年大變樣”發軔于石家莊。作為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因歷史欠賬太多一度像個大農村,甚至被戲稱為“天下第一莊”。如今,它被一位個子不高、“説話很不客氣,不留情面”的市長翻去了這一頁。他就是一口唐山口音的艾文禮。眾所週知,他逼出了“石家莊速度”,但其身後力挺的民意恐怕鮮為人知。

  “三年大變樣最難的是拆遷”,這是從上到下所有參與者的感嘆。石家莊裕華區提出了“有情拆遷”,成熟一個,拆遷一個,不吃“夾生飯”。橋東區的多樣化拆遷補償同樣成為全國樣本。石家莊市府專門在政府網上開闢專欄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精心篩選了15大類、1557項民生工程。在2008年改善40個舊住宅區的基礎上,2009年對全部110個舊住宅小區實施了改善提升工程,還籌資6億多元對全市304條背街小巷實施改造。計程車司機王忠軍説,和平路高架橋建成以前,從中華大街到平安大街,行車需要40分鐘,現在最快只需6分鐘;槐安高架路修通前,從西二環到東二環要走一個小時,現在只需20分鐘。

  位於張家口壩上的張北縣,是只有37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過去曾以糧為綱,以菜為業,跳不出“農”字,破不了“窮”字。三年來,投入230億元實施了3000多項重點工程,固定資産投資由16億元增至132億元,存貸款餘額、項目投資總額連續兩年全市第一。縣委書記李雪榮説,“張北的變,根源在於三年大變樣帶來的思路之變”。

  位於河北省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的魏縣,曾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漏斗”之一,如今碧波環繞、36橋相連,華燈初上宛若北國周莊。縣委書記齊景海説,魏縣“漏斗”變水城、小城變大城、土城變綠城,“活出一個我”來,確實得益於三年大變樣,得益於民眾的支援。他深情地回憶説,在打造“梨鄉水城”的日子裏,無論是數九寒天還是炎炎夏日,很多幹部群眾自發到工地、河套義務勞動,他親眼見到水務局的幹部手上流出血來。

  河北再出發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河北省委書記張雲川、省長陳全國在元旦獻辭中説。他們用“天藍了,水清了,環境好了,城市的吸納和輻射能力增強了”總結河北的脫胎換骨。

  一元復始,“三年大變樣”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而匠人的心思已在每一個建築的棱角處定格。一位64歲的老人,告訴河北人一個道理:沒有大拆就沒有大建,沒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河北就不可能出現現代化的大都市。沒有像模像樣的城市,就不可能吸引投資,不可能踏上城市發展的良性迴圈。

  “要建成繁華舒適的現代化城市,沒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今後三年的城鎮改造建設,要緊緊圍繞上水準來展開。”在河北經濟工作會議上,張雲川將過去的三年稱作打基礎,他又把眼光投向下一個三年。同在這次會議上,河北省長陳全國表示,河北要在今年力爭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4440億元,把“三年大變樣”引向深入。

  “繁榮”、“舒適”是張雲川為“下一個三年”確定的目標。“要有突出的産業支撐,完備高效的要素集散功能,實力雄厚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魅力彰顯的城市規劃建設、適宜人居的良好生態環境、底蘊深厚的獨特文化氣質”。

  官方透露,三年後,河北省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努力建設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宜居城市、品牌城市。這一構想,不禁讓人想起亞裏士多德的話:“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