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京津冀“抱團”發展 “首都圈”日見明朗

時間:2010-11-15 10: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石家莊11月14日電 題:京津冀“抱團”發展 “首都圈”日見明朗

  中新社記者 魯達 陳國林

  秋末冬初,“首都圈”概念被此間媒體爆炒,並開始瀰漫河北樓市,相關人士也對“概念股”望聞問切,更傳出“涿州劃歸北京”的流言,引得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勇出面辟謠。

  儘管新聞源起“2010首都圈發展高層論壇”,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史利國披露了北京城鐵將向河北延伸1100公里的消息。但熟悉京津冀“淵源”的人都知道,三地協作已經走過了漫長的年代,與中國改革開放相伴相生。從河北對京津的“服務”、合作到共贏,“首都圈”不是結果而僅僅是個開始。一個“圈”時代的來臨,京津冀都市群、環渤海經濟區、環京省市區、乃至整個華北或將産生連鎖效應。

  對京津的“抱團”發展需求,最先、也必然從河北省開始。作為京畿大省,多年對京津資源、能源、生態乃至政治“服務”,以及首都巨大的“虹吸”效應,曾造成該省一個“環京貧困帶”,歷年河北、全國“兩會”都是熱點話題之一。而實現“貧困帶”到城市群的跨越,從引資的“鼓角爭鳴”到民生的“琴瑟和鳴”,需要強勁的民意,更需要高層的智慧。上月底,具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和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經歷的趙勇,最先發出了河北省加快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信號,最新披露的河北省“十二五”規劃中“四大重點”最為搶眼,首都圈赫然居首。

  上週末,京冀高層聚首並相繼發表談話,就建設“首都圈”達成廣泛共識,一致認為“冀京合作翻開了嶄新一頁”。趙勇稱,河北方面將環首都經濟圈定義為“為大局服務、為首都分憂、為河北添活力”,並承諾舉全省之力,推動包括涿州在內的環首都13個縣(市、區)在服務首都中率先發展。他認為,未來這一區域將是環境優美、適宜人居、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城市帶,高端、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特色鮮明的産業帶等“五個帶”。其中“風光秀麗的生態帶”,證實了該省發改委副主任謝佔海原先“一定是低碳的”表態。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對河北省相關戰略部署表示“完全同意、十分振奮”。他承認,和許多大都市一樣,北京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可持續發展的難題,今後要集中解決三個問題,即人口、交通問和創新發展問題。這些問題單靠北京自身難以解決,必須推動與周邊地區的統籌協調聯動,特別是與河北的統籌協調發展。他表示,北京將全力支援河北環首都經濟圈建設,實現兩省市互動共贏協調發展。

  除了此前盛傳的城際軌道交通、固定電話使用“010”區號外,冀京雙方還一致同意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北京將安排專門機構與河北對接,明確專人參與河北“十二五”規劃,特別是“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在社會保障方面,雙方將共同推動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此外,將繼續加強生態、水資源、農副産品、承接産業轉移等方面的合作並拓寬領域。隨後,在接受北京媒體專訪時趙勇表示,河北將通過這些環京“特區”,承接北京“虹吸”之後的“溢出”效應。他預測2-3年內,京冀將進入“同城”時代。

  與趙勇釋放的信號相呼應,河北多條高速公路宣佈開通或開工,連張承的崇山峻嶺之間也被隧道穿越,加之11個主要城市開通高鐵、航空業的高歌猛進,京津冀1小時實現“串門”幾無懸念。

  最近的媒體訪問中,趙勇道出了自己除了唐山曹妃甸之外的另“一個夢”,並部分解讀了首都圈的“裂變效應”。他認為,環渤海區域是中國未來50年的一個經濟增長極,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可以進一步放大首都的優勢和輻射效應,推動京津冀發展水準的大幅躍升,進而帶動環渤海地區的快速崛起。

  可以預見,除了樓市的調控艱難,“首都圈”無論從京津冀哪個角度看,都是多贏互利的結果。給民眾帶來的福祉依稀可見。(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