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
我國現代化正從“點”向“面”發展和提升,對於區域的合理佈局和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各個區域經濟板塊之間的發展渴望,可以用“爭先恐後”來形容。
今春“兩會”期間,粵港澳特別合作區、海峽西岸城市群、北部灣經濟區、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環鄱陽湖生態經濟試驗區等關於區域發展的話題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熱點。
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塊,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等,東、中、西、東北等各個經濟區域呈現全面隆起之勢。
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在講發展,但在資源、環境等硬約束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各個經濟區域之間能否在競爭與合作中找準自己的優勢和産業分工,做到發展得“又好又快”呢?
中央的意圖是明顯的,2007年2月15號,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將主題鎖定在了“國外區域發展情況和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07年,國務院先後批准了成都、重慶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配套改革試驗區。
至此,國家已經批准了7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東(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深圳經濟特區)、中(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西(成都市、重慶市)部互動的試點格局基本形成。
這些改革試點的選擇充分考慮到佈局合理性和東中西部平衡發展,同時契合了國家整體發展佈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資料顯示,2007年,西部、東北、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西部、東北和中部地區進出口貿易增速也均首次快於東部地區。
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在“兩會”期間發佈了中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的最新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研究專家告訴《瞭望》新聞週刊,我國現代化正從“點”向“面”發展和提升,而這對於區域的合理佈局和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和優勢,誰就找到了科學發展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