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中轉站
字號:
福建鱔溪白馬王祖廟:兩岸交流新平臺

  時間:2011-07-13 12:53    來源:福建日報     
 
 

馬祖北竿後澳境楊公八使宮白馬尊王進香團拜祖活動,圖為舞神轎。

  福州素以文明古都為著,其眾多宮廟亦有各自不凡的歷史價值。作為福州四大名廟之一的鱔溪白馬王祖廟,歷史文化沉淀深厚,閩臺兩岸信眾廣泛,吸引了許多人前往探尋。

  鱔溪白馬王祖廟位于“閩都第一溪”的鱔溪之畔,蓮花山、蚶山環峙。它始建于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閩都記》載:“相傳閩越王郢時,有大鱔,長三丈,為民害。白馬三郎者,郢第三子,以勇力聞,射中之。鱔纏以尾。三郎人馬與鱔俱死,其害遂絕。邑人立廟禮之”。馬祖山隴白馬王廟歷經一番艱辛的實地勘察,並以史料文書為據,最終確定鱔溪白馬王廟為祖廟,可見其地位之尊顯。1961年,白馬王廟被列入福州市立碑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入福州十大名片鼓山景區的范圍。

  白馬王祖廟幾經修繕,在宋代時曾按宮殿式結構大幅改建,為四扇三進土木結構,廟前正中石階左右立一對石獅,中間設銅鑄寶鼎一座,面牆立廟志石刻一方。正棟雙龍翹起搶珠,四邊飛檐丘角,紅牆黃瓦,雕梁畫棟,梁柱拱鬥緊密連接。廟前座為戲臺,中座拜臺左右側鐘鼓樓,後座大殿供奉白馬王爺和夫人。據記載,解放前夕大殿因蟻害瀕臨倒塌,又因臨時改作小學校舍,前殿盡拆。後承蒙四方信眾和臺胞鼎力相助,以宋時模樣為基,再塑白馬孚佑王等神像,門前有兩株數百年的大榕樹,加之大門上字跡蒼勁有力的一副對聯:“萬古名標白馬廟,千秋績著鱔魚潭”,廟貌為之一新。

  鱔溪白馬王祖廟理事會負責人王立濟介紹,白馬王廟在唐宋後又多了一份人民的寄托,就是祈雨,據說在這里祈雨十分應驗。史料記載:“唐貞元十年,福建觀察使王翃祈雨廟中有應,天降甘露,于是新其廟,擴其宇,親自祭祀”,“宋慶歷六年旱,郡守蔡襄自為文祈之,讀畢大雨,修葺其廟”。而史上類似文獻記載亦有多處,白馬三郎也因此被尊為“司雨之神”。

  舍身為民除害、造福于民的白馬王文化民間信仰體係為歷代官府所推崇,百姓所敬仰。除了每年正月十一當地有迎神之舉、正月十六夜間神民共鬧元宵外,二月初二為白馬孚佑王聖誕,當地要舉行隆重的慶宴,獻戲酬神,而這也成為閩臺地區民俗文化的代表事件之一。

  王立濟表示,古往今來,白馬王祖廟香火連綿,其傳薪分靈的廟宇眾多,廟屬派係遍布八閩及臺灣、馬祖等地區,初步統計約有200余座。其中,在馬祖當地是僅次于媽祖的宗教信仰,19座供奉白馬尊王的宮廟也都以福州鱔溪白馬王廟為祖廟。

  馬祖山隴境和東引境白馬尊王廟曾前後兩次組團前來祖鑾,拜謁白馬王,並敬獻銀質疏文牌及橫匾等。日前,馬祖北竿也首次來此進香祭祖,體現了兩岸之間血脈相連和同根同祖同信仰。如今,白馬王文化不僅是一種崇賢、神緣和民俗的活動,正逐漸成為情牽閩臺兩岸的文化交流品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東山島貝雕工藝品受臺商青睞       ·閩臺兩地攜手合作 將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園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